鸣谦谭平山,号鸣谦,又名聘山,广东高明人。清光绪十二年生,1956年卒。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中共粤区执委会首任书记,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执委会常委、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农民部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执委会常委、副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主要著作编为《谭平山文集》。 鸣谦míng qiān(字)俞敏德,明代文人,人称竹所先生。 鸣谦改窜法之一。 指改窜前人说法以表示谦逊语气。如 《晏子·内篇杂下》: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汉书 ·韩信传》: “广武君曰:臣闻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 亦有一得’。 故曰 ‘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足用,愿效愚忠。”改 “必”为 “亦”, 语气上表现出了广武君对韩信说话时的谦逊。 参见 “改窜”。 态度好 态度好态度友好:假以辞色 假人辞色 以色假人 态度谦虚:鸣谦 俭貌 做事认真,态度虚心:退思补过 态度谦逊:不矜不伐 不称不伐 不伐不矜 态度谦恭:鸣恭 轻身下气 态度恭顺:下气 说话温和,态度恭顺:怡声下气 下气怡声 下气怡色 宽宏大量,态度友善:绰绰有裕 态度真诚恭敬:倾己 声调低沉,态度平和:沉声静气 ☚ 态度好 态度温和 ☛ 鸣谦中国古代的道德术语。表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语出《易·谦》:“鸣谦,贞吉。”三国魏王弼注:“鸣者声名闻之谓也。得位居中,谦而正焉。”鸣,即名声、荣誉。鸣谦是指有了名声、荣誉也不骄傲,仍然保持谦虚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人们更多地支持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