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地土壤
1.棕壤。分布在蓟县北部海拔700~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八仙桌子一带),面积7.8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0.07%,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覆被下,有苔藓、莎草生长。林中光照不足,夏季高温多湿,冬季寒冷,枯枝落叶分解缓慢,积累了大量有机质。蓄纳降水而使薄层土体得到充分淋溶,无石灰反应,黏化积淀作用明显,表层好气分解物随水下渗,使土体变成棕色。土壤结构多为团粒状,pH5.86~6.63,呈微酸性,但土层薄、坡陡,侵蚀比较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12.41%,全氮0.51%,全磷0.168%,全钾2.47%。
2.褐土。分布在蓟县,面积785.9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59%。从海拔75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到山麓平原均有分布,垂直带谱出现于棕壤之下。土壤通体为褐色,发育层次明显,一般由耕作层、淀积黏化层两个基本段组成。心土质地比较黏重,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及氮素含量较丰富,但磷素较缺。pH6.85~8.10,有机质1.19%~4.58%,全氮0.031%~0.2%,全磷0.073%~1.64%,全钾2.00%~3.13%。
由于山地高度、坡度的差异,褐土土类又呈现不同的微域分布,形成不同的亚类,主要有:粗骨性褐土、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复石灰性褐土、潮褐土6个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