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水灌溉
天津市引水工程最早建于后魏时期蓟县山区,主要利用山前冲积扇地形产生重力引水灌溉。1958年开始兴建州河和泃河两项引水灌溉工程。州河引水灌溉工程于1975年建成,全长40千米,最大过水流量5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6 666.6公顷。泃河引水工程于1958年在蓟县桑梓乡红旗庄建拦河闸,引泃河水经西旅庄至黑豆河全长7千米,过水流量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 333.3公顷。1983年泃河引水工程进行了改建,在改建后的红旗闸下建橡胶坝一座,以抬高泃河水位,进行引水灌溉,可使0.5万公顷小麦灌两次水。此外,1969年开始建漳河引水工程,次年建成,于山下屯引州至漳,灌溉青淀洼内漳河两岸3 333.3公顷农田。
上述灌区均以民办公助的配套方式渠系工程,原为自流灌区。后来由于水源条件的变化,逐步改造为蓄、排、输及灌的多功能深渠河网,不能自流,要借助提水设施发挥功能。
1995年,引水工程年供水量达5.976 6亿立方米(包括引滦调水3.37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量为3.0194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