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初植于1 400多年前的隋朝,到了唐代,栽培洛阳牡丹已遍及宫庭、民间,日盛一日,牡丹的花色品种也逐渐丰富,由隋时的红、黄两色,发展为红、紫、黄、白、浅红等,观赏牡丹达到高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一著名诗句,就是洛阳牡丹开花时节倾城观花盛况的生动描写。到了宋朝,洛阳牡丹已不再是仅限于宫庭及城区栽培,而是家家户户都栽培,正如司马光描写说: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欧阳修说:“是洛阳牡丹者天下第一也”。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便流传至今。靖康元年(1126年),洛阳毁于兵火,牡丹从此衰落。到了元朝,牡丹品种几乎丧失殆尽,明清时,洛阳牡丹虽有栽培,但规模很小,解放前夕洛阳牡丹仅残存30多个品种数百株。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牡丹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先后组织园林科技人员收集失散品种,扩大繁殖,改良技术,开展杂交育种,使洛阳牡丹恢复了生机。为了搞好洛阳牡丹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洛阳市相继建立了“洛阳牡丹研究所”、“中国洛阳牡丹研究中心”、“洛阳市花木公司”、“洛阳市牡丹开发领导小组”、“洛阳市牡丹开发中心”、“洛阳市牡丹生产办公室”等机构。现在,洛阳市商品牡丹基地已初具规模,郊县12个乡(镇)、18个行政村及8个单位,先后建立了商品牡丹生产基地,商品牡丹由1985年的11万株发展到260万株,栽培面积由6.7公顷发展到146公顷,牡丹品种由200个增加到403个。而且也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达6万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