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扫盲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把“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规定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社会教育局(科),在各级消灭文盲协会、乡村识字委员会的协助下,各地开办夜校、半日学校、补习学校、露天学校、寒暑假学校、星期日学校、识字班和俱乐部,组织群众学文化。据1932年8、9月统计,江西境内苏区14个县办有夜校3 298所,在校学生52 292人;有识字小组19 812组,组员87 916人;有俱乐部712个,识字委员会2 744个。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底统计,全省总人口1 314万,其中农业人口1 150万,文盲和半文盲约占85%。1950—1957年,全省以扫盲为重点开展“冬学”运动。各地先后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扫盲协会,参加学习的农民从1952年的数千人增加到1956年的205万人。1957年,扫盲工作纳入为农业生产和政治服务的轨道。1961年,扫盲教育推广九江县新港公社民校 “同音对号” 识字法。1962年, 全省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约410万, 占青壮年总数的55.4%,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下降30% 。1964年, 农村扫盲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相结合。1965年, 扫盲参学人员为105.89万。“文化大革命” 中, 政治夜校是农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全省办有政治夜校13万所, 500多万人参学, 其间扫除了一批文盲, 但复盲现象严重。
1980年, 全省文化普查, 统计少年、青年、壮年文盲共有500万人, 占同龄总人数的36%; 农村基层干部30%是文盲和半文盲。1981年, 大余县经赣州地区行署检查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盲县。1983年12月, 省政府批转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农民教育》 的通知, 要求在1987年以前分批扫除青少年和壮年文盲。到1989年, 全省共有92个县 (区) 通过 “基本无文盲单位” 的验收。1990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省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15周岁的青壮年共有2028.79万人, 其中文盲、半文盲208.27万人, 文盲率为10.26%。据教育部门统计, 1991—1997年, 全省扫除青壮年文盲170万人, 青壮年文盲率降为1.94%。1998年, 全省99个县 (市、区) 的扫盲工作, 均通过了省政府的检查验收。1999年, 江西省接收国家抽查, 青壮年非文盲率在95%以上,实现了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