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灾害性天气的变化规律
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是在一定的气候背景下形成的,都是在大的气候背景演变过程中而产生的,有一定规律。总的特点是:年平均气温处于下降期多低温天气,年降水量进入偏少期多干旱发生。在不同气候时期,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轻重是不同的。主要气象要素如降水量、气温的异常是气候异常的首要条件,而大范围的干旱、洪涝等灾害又是气候异常的必然结果。
由于昆明的气候变化基本上可以反映全省的情况,以昆明近百年气象资料为例,从20世纪初以来气温较低,到20年代后逐步上升,40年代达到最高,进入50年代中期,气温开始下降,70年代降到最低,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所上升,至今气温仍然缓慢上升。这种变化与强寒潮冷空气是对应的。如:1973年底、1975年底的强冷空气毁坏了热带胶林,1983年底昆明百年罕见的暴雪过程等,都发生在气温最低时期。从近百年来看,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为多雨期,此后直到60年代为少雨期,接着到70年代后期为多雨期,80年代至今为少雨期。这种变化对应旱涝灾害是很明显的,云南自80年代以来,干旱年出现频繁,用标准差法判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旱年有6个;有4个都是出现在80年代以后,它们是:1982、1987、1988、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