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态农业建设
针对天津市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种种问题,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村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基本遏制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大部分农村出现经济、生态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1.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为了能对不同生态经济背景下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和从整体上把握生态农业建设进程,90年代初,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农科院区划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联合完成了《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课题。该课题针对天津市农村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如: 山区水土流失,土壤潜在沙化和次生盐渍化,水资源匮乏,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污水灌溉和工业三废对土体、水体以及农产品的污染,农业自身污染严重及农业生产本身的周期特点以及价格因素,使农业生产收益降低,出现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运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的生态工程原理,依据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天津市农村经济系统分析、天津市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天津市生态农业建设分区与实施规则、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实施对策。在准确地把握天津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该课题的完成对宏观指导全市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决策依据,为各区县、乡村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参考模式。
2.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自1995年开始,市政府把生态农业县建设、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场) 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为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的十件实事之一。由市环保局、农林局联合推动生态村创建工作。从经济发达、结构合理; 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控制污染、改善环境; 保护资源、永续利用; 村镇规划合理、村容村貌整洁等五个方面确定了评选、建设生态村条件,并对各区县推荐的生态村进行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由市建委、市容委、市农委按创建生态村标准组织验收,报市政府批准、命名。
为进一步扩大生态村的影响,加大创建生态村力度,市环保局、农林局决定在创建市级生态村的同时,增加创建由市环保局、农林局命名的生态村。到1998年,全市有市级生态村7个,局级生态村10个。并对这些生态村进行技术总结、模式分析,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为全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宝坻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1993年11月2日,宝坻县被列为全国首批51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1994年6月,由国家七部委、局组成的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与天津市宝坻县政府、市计委、市农林局、市环保局联合签定了 《宝坻县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协议书》,并以项目管理形式规定了宝坻县进行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采取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5年时间将宝坻县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协调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农业县。
为保证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一是落实组织机构。成立了宝坻县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和有农业、科技、区划、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专业人员参加的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指导组; 建立、健全了乡镇、村两级科技网络; 建立了以财政、金融部门为主体,以吸收外埠资金为补充的生态农业投入机制。同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分别落实到有关主管部门。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制订了《宝坻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并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规划主要包括: 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调控措施、建设分区等内容。三是健全政策调控体系。宝坻县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宝坻县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和《居民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是项目实施的中心环节,宝坻县围绕规划所确定的建设任务和目标重点抓了七项能启动全局,实现良性循环的重点生态工程。
(1)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工程。按照蓄排灌相结合,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把改田、治水、植树、修路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成蓄水、灌溉、排涝、农田防护为一体的农田生态系统。从1994—1997年4年内,全县共开发改造低洼地22 668公顷,完成防洪工程5项,蓄水工程4项,新建和维修水工建筑物457座,总动土石方3 127万立方米,全县地上水年蓄水能力达到1.64亿立方米,调蓄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
(2)以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的植树造林工程。全县以三大河系、七条公路干线和两个大洼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完成447千米的农田林网建设的造林绿化工程,使林地面积达到1.74万公顷,四旁植树1 110.41万株。
(3)以光热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立体种植工程。通过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立体种植配套技术,将垂直结构栽培与时间结构栽培有机结合,综合利用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等实用技术,实现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的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系统产出。至1997年底,全县发展立体种植已达1.2万公顷,其中两种两收亩收入2 178元,三种三收和四种四收的亩收入分别达到2 934元和3 050元,与常规种植相比,立体种植平均亩增收1 079元。
(4)以提高第二性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禽畜基地建设工程。为建立农牧复合系统结构,充分发挥粮多、饲草多的优势,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生产,先后建立了120万只蛋鸡、30万头瘦肉型猪和3万头肉牛的生产基地及0.17万公顷淡水鱼精养基地。到1997年底,全县年生猪饲养量已达到78.2万头,肉牛饲养量9.8万头,蛋鸡存栏463万只,养鱼水面达到0.29万公顷。肉类总产量5.1万吨,禽蛋总产量5.0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2万吨。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肥料,而且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5)以获取农业延伸效益为重点的农业接口工程。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谦德食品公司、田源淀粉厂、生猪集中定点屠宰厂、藕制品厂及腌制、调料、饲料等中小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转化蔬菜2万吨,高油玉米1.2万吨,生猪100万头,稻谷5万吨,饲料9.6万吨。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了农业的延伸效益。同时,还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以改善城镇环境为重点的美化、净化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完成了一批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市场、住宅等重点建设工程,新建及拓宽改造道路总长16.45千米,占路市场全部实现退路进厅,城区主干道完成平房拆迁改造。建成9.133公顷的带状公园,新建绿地20万平方米。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7%。
(7)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重点的新技术推广工程。按照工程、生物、农艺三项措施并举的原则,加大了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安排了多种科技实施项目。如小麦、水稻良种繁育工程、主要农作物综合增产技术工程、蔬菜高产栽培工程、耕作制度改革工程、畜禽饲料综合技术工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把良种、肥料、水利、植保、栽培及机械作业多项技术进行合理组装、系统匹配。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在综合作用下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
4.生态农业县建设成效。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经过4年的运作实施,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持续增长,产量稳步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社会文明进步,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1)经济效益。全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攀升,农村经济持续增长,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1.56万吨,单产548千克,分别较1993年增长24.8%和25.1%;蔬菜产量达到50.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11万吨,水产品产量2.02万吨,禽蛋产量5.06万吨,分别较1993年增长182.3%,116.5%,103.2%;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3.02亿元,人均占有11 338元,分别较1993年增长212%和21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7.3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01亿元,分别较1993年增长138.8%和44.3%;农村经济总收入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600元,分别较1993年增长154.6%和175.7%。
(2)生态效益。经过4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93年的1.58%提高到1.63%,稳定高产面积达到5.8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5.5%,较1993年增加0.07万公顷;全县1.05万公顷退化土地,已治理0.97万公顷,治理率为92%,较1993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还田(包括全部还田、高茬还田和过腹还田)率达到71%,较1993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综合防治病虫害面积达到5.87万公顷,较1993年增加了3.5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2%,较1993年增加了2.73个百分点。
(3)社会效益。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农业综合产品率明显增加。1997年全县农田总面积比1993年增加了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3年的9.06%下降到4.1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43.7万人,较1993年增加97%;农村科技人才占劳动力总数的5.5%,较1993年增加1.7%,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粮食794.4千克、蔬菜786千克、肉类79千克、禽蛋78.6千克、水产品31.4千克,分别较 1993 年增加 21.2%、44%、172.4%、97.5%和106.6%; 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61.2%,较1993年增加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