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业气象研究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揭示一系列特有天气事实开始,系统探讨了中纬度西风带经向和纬向环流形势相互转换和调整的机制及对天气过程的影响,初步掌握了欧亚环流和新疆各季节主要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对大范围环流形势进行了科学分类,提出了主导系统、影响系统等概念。通过分析揭示寒潮中期过程及与其有关的行星尺度系统演变的大量事实,研究了寒潮中期物理过程和冬半年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机制,建立了熵气象学。1959年开始较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和控制新疆气候的因子和各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探讨了新疆干旱气候的成因,初步摸清了干旱地区的气候资源,并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及气象灾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60年代开始对新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甜菜、葡萄等主要作物生育阶段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寻找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热量指标,逐步建立了各主要作物的生态气象模式。还研究了冰雹的物理结构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自然和催化云雾的云物理观测,开展了冬季层状云人工增雪以及山区人工增水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