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
乡镇企业的崛起,有效地改善了全省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青海省农牧区逐步改变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一经济结构, 形成了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1996年, 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农村生产总值, 成为农村经济 “半壁江山”。 到1997年底, 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到农村生产总值的56%, 见表4-6-11。
表4-6-11 1991—1997年青海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较
年 份 | 农业总产值 (亿元) | 乡镇企业总产值 (亿元) | 乡镇企业总产值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 |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 25.6 26.2 27.3 28.3 28.2 29.3 31 | 7.6 8.9 11.2 16.5 22.1 30.4 40.1 | 29.7 34 41 58.3 78.4 103.8 129.4 |
乡镇企业的发展, 为农业生产积累了资金。1978—1997年, 全省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超亿元, 加快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乡镇企业还生产了大量的农机具、化肥、农用建材等支农产品, 承担了农村大部分农机具的修理任务。 1997年, 全省乡镇企业生产化肥1.03万吨, 水泥10.55万吨, 预制构件11.3万平方米, 中小农机具4万多台, 农用拖车2 220辆。 同时, 乡镇企业还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运销, 带动了种养业的产业化建设, 提高了生产率和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