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徘徊时期1974—1977年
由于1973年蔗糖生产发展较快,对缓解当时全国紧缺的食糖供应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央重视广西的蔗糖生产。1974年9月,国务院要求广西1980年产糖80万—100万吨。从这一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了蔗区水利建设,在蔗区成立拖拉机站,开荒种蔗。但是,在“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搞了蔗区水利后却把蔗地变为水稻田,把甘蔗赶上山。特别是1975年农村开展“批资本主义倾向”、“割资本主义尾巴”,规定自留地不准种甘蔗,不准搞商品化。1975—1976年,全自治区上山开荒种蔗1.33—2万公顷。但开出来的荒地多属贫脊之地,加上投入少,科学种蔗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多数是有种无收或收之甚少。全自治区1975年种蔗面积为10.886万公顷,比1973年减少0.222万公顷;甘蔗产量为241.47万吨,比1973年减产14.22%。
1975—1976年连续遭受霜冻灾害,1977年种蔗面积减为11.732万公顷,甘蔗产量下降为247.13万吨。1977/1978年榨季投产糖厂64间,产机制糖18.96万吨,加上土糖产量2.12万吨,共计产糖量21.08万吨,比上个榨季减产3.54%,比1973/1974年榨季减产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