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子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拾遗》。别名:红杷子,天烛子,红枸子,南竹子,钻石黄。 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果实。 常绿灌木,高约2米,平滑无毛。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多栽培于庭园。分布于河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采收,晒干,置干燥处,防蛀。味酸甘,性平,有毒。敛肺,止咳,清肝,明目。治久咳,喘息,百日咳,疟疾,下疳溃烂。 内服:煎汤,6~15克;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外感风寒咳嗽不宜。 ❶ 治小儿天哮:红霜天烛子、蜡梅花各9克,水蜒蚰1条。俱预收,临用水煎服(《三奇方》)。 ❷ 治百日咳:南天竹干果实9~15克。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❸ 治三阴疟:南天竹隔年陈子,蒸熟。 每岁1粒,每早晨白汤下(《文堂集验方》)。 ❹ 治下疳久而溃烂,名蜡烛疳:红杷子烧存性3克,梅花冰片5厘。 麻油调搽(王玷桂《不药良方》)。 ❺ 解砒霜毒,食砒重死者:南天竹子120克,擂水服之。 如无鲜者,即用干子30~60克煎汤服亦可。 ❻ 治八角虱:红杷子同水银捣烂擦之。 亦可浸酒,去风痹(上出《本草纲目拾遗》)。含生物碱,主要为南天竹碱甲醚,其他尚有原阿片碱、南天竹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