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
【概况】: 异名 跳百丈(《纲目拾遗》),跳搏虫,腷膊虫(《中国医学大辞典》)。 基源 为叩头虫科昆虫有沟叩头虫等的全虫。 原动物 有沟叩头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又名跳米虫、蛷(《动物学大辞》),剥剥跳(《系统动物学》)。 历史 本品首载于《纲目》,李时珍曰:“虫大如斑蝥而黑色,按其后则叩头有声。”但未言其功效。 《纲目拾遗》和《泉州本草》都有药用的记载。近代文献《中药大辞典》和《中国动物药》等收载了本品。 形态 体细长而略扁平,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 具复眼1对。触角锯齿状。鞘翅上有纵沟,至末端渐狭。足黄褐色。 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 生境与分布 幼虫多栖于地下,食作物的种子、根茎等。 分布于陕西、福建、浙江。 。【药性】: 性味 《泉州本草》:“辛,微温。” 功效 强筋,健骨,截疟。 主治 疟疾,筋骨酸痛,四肢痿痹。 用法用量 内服:酒炙研末泡酒,1~3个。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百草镜》:“绝疟:叩头虫1个。安眉心,膏药盖住。” ❷ 《泉州本草》:“治小儿初学步,气力不足;叩头虫14只(醋浸),涧蛙1只,同炖服。” ❸ 《泉州本草》:“治四肢痿痹,行动不便:叩头虫,酒炙为末,泡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