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
又称《司马穰苴兵法》。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名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因而成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155篇,入礼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3卷,题“司马穰苴撰”,入子部兵书类。 实则其中既有西周“司马兵法”的内容,也有春秋司马穰苴及战国齐大夫的言论。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及明清注解本、翻刻本传世,仅存1卷5篇,即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另有逸文60余条。该书从维护周礼的政治目的出发,崇尚以“仁义”为宗旨的战争观,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大类,强调兴兵作战要“以仁为本”,“不加丧,不因凶”,“见其老幼,奉归勿伤”。 在治军方面则强调与治国不同,要“尚法”而非“尚礼”,说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都是治军的关键所在。 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提倡德才兼备,智勇双全。 在作战指导方面,主张对战争双方的获胜条件做全面考察,善于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先后、强静与微静等对立现象中分析情况,做出决策。在武器配备上应当轻重相间、长短相杂,使之发挥各自所长而相互弥补不足。 《司马法》虽然保留了大量西周时期“古军礼”的内容,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书中一些蕴含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理论观点仍受到后人的普遍重视,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