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 满族天主教徒英华主办。方守六等任主笔。 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 以“忘己之谓大,无私之谓公”取名。 1916年9月,由安福系王郅隆接办,胡政之任经理兼总编辑。1925年11月27日后,因亲日为国人厌恶而停刊。 次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张任总编辑,内容大加革新,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社论栏尤受社会重视。1936年4月1日在上海另出上海版。1937年日军侵占天津后,天津版于同年8月4日停刊。 9月18日出汉口版,1938年10月17日停刊。另出香港、重庆、桂林等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刊上海版。 旋出天津版,由曹谷冰主持,至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时停刊,2月27日改办《进步日报》,1953年元旦与上海《大公报》合并,为天津《大公报》。1956年10月1日迁北京出版,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要内容。 1966年9月10日停刊,9月15日又改名《前进报》出版,12月28日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