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缥缈 |
释义 | 也作“飘渺”。 义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色中性。 近朦胧|迷茫|渺茫|隐约|依稀。 反分明|鲜明|清晰|明晰。 扩缥缈的远山|虚无缥缈|十分缥缈。 造极目远眺,海上三山虚无~,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蓝天碧海之中了。|我们登上蓬莱阁,一齐向大海望去,希望能一睹那~的海市蜃楼。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造句】 ❶ 一场瑞雪覆盖着洪湖四野,本来空旷~的洪湖更添几分冷寂。 ❷ 下雨前后,山间白雾~,若隐若现。 ❸ 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 【搭配】 虚无~/云雾~ 缥缈(縹緲) 【词语解释】 缥缈,缥乎,缥缥 piāomiǎo,piāohū,piāopiāo [dimly discernible]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亦作“ 縹眇 ”。亦作“ 縹渺 ”。1.高远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羣仙縹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縹眇,远视之貌。” 唐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縹緲之飞楼。” 宋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縹渺孤鸿影。” 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縹緲,惊飞栖止不定。” 郭沫若《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随风飘扬;随水浮流。 唐 李白《愁阳春赋》:“縹緲兮翩緜,见游丝之縈烟。” 宋 陈允平《垂杨》词:“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倖,随波縹緲。” 元 许有壬《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 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唐 司空图《注愍征赋述》:“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 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宫商縹緲。” 李瑛《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 4.虚浮;渺茫。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轻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縹緲附俗:虚浮、不切实而依附俗説。” 清 杜荣寿《<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縹緲。” 夏曾佑《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縹渺之空谈也。” 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5.峰名。 清 吴伟业《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 縹緲 为险絶。”注:“ 縹緲峯 : 顾野王《舆地志》:‘ 縹緲峯 , 洞庭 之最高者。’ 卢熊《苏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为 縹緲峯 。’”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可重叠为AABB式。 a.作谓语,可带补语。 眼前的景物如梦境一般,虚无~|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全被红霞罩着了。 b.作定语,要带“的”。 我想那~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重新爬到蓬莱阁,我真盼望能再出现那种缥缥缈缈的奇景。 c.作状语,常带“地”。 她闭上眼睛,似乎自己长了翅膀,~地飞翔在白云霞光之间。 【构】 单纯词。 【近】 隐约 依稀 【注意】 又作“飘渺”。 |
随便看 |
汉语词典收录101873条汉语词条,其功能类似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各类汉语词典,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