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
封建王朝中对皇帝负责而总理政务之大臣。 其官名、职权各代不尽同。秦和西汉称为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为其副。 东汉司徒等于丞相,与司空、太尉共掌政务,然按之实际,则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权最重。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重要将军为宰相,无定员定名。 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见三省条)。宋代曾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改为左右丞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初沿元制,后废丞相,由皇帝亲揽政务,永乐中又以翰林官入值内廷殿阁,参预机务。 后阁职渐崇,内阁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清代设军机处于内廷,军机大臣实当宰相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