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无 印度哲学名词。 与“有”相对,亦译“非”“不”。印度很多派别都使用“无”。 胜论派认为世界上既然有实体、性质等存在的范畴。那么,也必然有著与存在相对立的非存在范畴,此非存在即是“无”。 非存在的范畴有五种:(1)未生以前的非存在(未生无,Pragabhāva),即实体、性质、运动还未结合起来的一种非存在。例如说:“一个房屋将用砖瓦制成”,但在这个说法中砖瓦还未变成房屋。 这种非存在没有开端,只有结果;(2)已经消灭了的非存在(已灭无,Pradhva ssabhāva),即实体、性质、运动等等在一度结合之后又消灭了的一种非存在。例如,一个罐打散之后,在散片中就没有罐,这种非存在只有开端,没有结果;(3)绝对的非存在(毕竟无,atyantābnāva),即两种事物在任何时候,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发生结合的一种非存在。例如,在兔中不存在角等。这种非存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4)相互排斥的非存在(更互无,anyonyābhāva),即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的相互排斥的非存在。例如牛不是马,马不是牛;(5)不能交会的非存在(不会无,asa msargābhāva),即一个事物不能和另一个事物会合的非存在。例如,水中无火的性质等。 佛教认为无是一种非存在,也是事物变化的形态和存在的条件。从世俗来看,无只是否定事物存在一词,对最后的真理来说,无有两种含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