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修之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情节之一。叙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连遭挫败,退至斜谷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庖官送来鸡汤,操见汤中有鸡肋,有感于怀,便随口把晚上的口令定为“鸡肋”。主簿杨修闻此口令,猜中曹操心思,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曹操亲信大将夏侯惇闻报大惊,请问其故。杨修解释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认为言之有理,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勃然大怒,当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示众。在此情节之后,作品补叙了六件杨修“犯忌”之事,说明曹操对杨修早已由忌妒发展到憎恶,不过是借“鸡肋”事件趁机除之而已。(72回) 按:据《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及裴注引《典略》、《后汉书·杨震传》附《杨修传》,历史上杨修被杀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曹操忌其才;二是因其卷入了曹操的立嗣之争,曹操恐有后患。被杀的时间,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即曹操从汉中退兵之后。《演义》综合史料,巧妙地把杨修被杀移至曹操退兵之前,创作出一段深刻鞭挞曹操奸雄心理的精彩篇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