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橘叶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臭橘叶(《夏子益治奇疾方》)。 基源 为芸香科枳属植物枸橘的嫩叶。 原植物 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Citrus trifoliata Linn.;Aegle sepiaria DC.) 余项参见“枳实”条。。 【化学】: 叶含枳甙、新枳甙、柚皮甙、野漆树甙[1]。还含双香豆素化合物Khelmarin A、B[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6 [2] Chem Pharm Bull 1990;38(5):1230 【药性】: 性味 《纲目》:“辛,温。” 功效 理气,祛风,止呕,消肿,散结。 主治 噎膈,反胃,呕吐,乳房结块,下痢脓血后重。 ❶ 《茶谱》:“嫩叶煎汤代茶,去风。” ❷ 《上海常用中草药》:“行气,消结,止呕。治噎膈反胃,呕吐,口疮。” ❸ 《中医大辞典》:“乳房结块,下痢脓血后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炒研作散剂。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下痢脓血,后重:枸橘叶、萆薢,等份,炒存性,研,每茶调下6g服。又治喉瘘,消肿导毒。” ❷ 《夏子益治奇疾方》:“治咽喉生疮、层层如迭,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臭橘叶,煎汤连服。”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反胃、呕吐:枸橘叶6~15g,煎服。” ❹ 《食物中药与便方》:“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慢性喉炎:枸橘叶30g(鲜品加倍),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 ❺ 《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肝胃气痛,小肠疝气:枸橘嫩枝带叶30g(鲜品60g)加黄酒和水合煎,去渣,1日2次分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