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皮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基源 为蔷薇科梨属植物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种的果皮。 原植物 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沙梨Pyrus pyrifolia(Burm.f.)Nakai。 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 余项参见“梨”条。 。【化学】: 白梨皮的芳香油中含47个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紫罗兰叶醇(Violet leaf alcohol,Trans-2-cis-6-nonadienol)。 其它有乙酸酯、乙酸顺式-3-己烯酯、丁酸己酯、癸酸乙酯、2-十二烯醛、乙酸庚酯等具有水果香味的成分[1]。 沙梨皮含无羁萜,表无羁萜[2]。 参考文献 [1] 食品科学 1987;(7)∶45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8。【药性】: 性味 甘、涩,凉。 功效 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收敛。 主治 暑热烦渴,咳嗽,吐血,发背,疔疮。 ❶ 《陆川本草》:“治痧积暑热。” ❷ 《四川中药志》:“痢疾,咳嗽有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陈皮、桑百皮、茯苓皮。水煎或炖肉服。” ❷ 《四川中药志》:“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壳。煎服。” ❸ 《滇南本草》:“治暑热烦渴,咳嗽,久痢不止:白梨或沙梨皮鲜品30~60g。煎服。” 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干咳,热病烦渴,多汗:鲜沙梨果皮60~120g(干品9~15g)。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