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皮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香樟树皮(《玉局方》),樟皮(《纲目拾遗》),樟木皮(《生草药手册》)。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树皮。 原植物 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 余项参见“樟木”条。 。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树皮,鲜用或晒干。 【化学】: 含丙酸、丁酸、戊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油酸。 参考文献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7;227:138 【药性】: 性味 《陆川本草》:“辛,温,味苦。” 功效 行气,止痛,祛风湿。 主治 治吐泻,胃痛,风湿痹痛,脚气,疥癣,跌打损伤。 ❶ 《纲目拾遗》:“治天行温疫,湿毒流注,浴疥癣,洗脚气。” ❷ 《陆川本草》:“行气,消肿,止痛,止泻。治胃痛,腹泻,肿胀。” ❸ 《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陆川本草》:“治湿气脚肿:樟木皮500g,蛤蒟250g,杉木皮500g。煎汤熏洗。” ❷ 《福建药物志》:“治消化不良:樟树皮、香附、土牛膝各9g,冷积者加白牛胆15g,水煎服。” ❸ 《福建药物志》:“治中暑、腹痛、胃痛:樟树二重皮15g,牡荆9g,胃痛加生姜3片。水煎加食盐少许服。 ” 单方应用 ❶ 《养素园传信方》:“治霍乱上吐下泻:樟树皮30g,水煎,温服。” ❷ 《玉局方》:“治心疼:香樟树皮,取时去面上黑色者,用内第2层皮,捣碎,煎汤服。” ❸ 《福建中草药》:“治风湿关节痛:樟树2重皮(鲜)、地胆草鲜根各30g,水煎服。” ❹ 《福建中草药》:“治麻疹后皮肤瘙痒:樟树皮(鲜)水煎洗浴。” ❺ 《福建药物志》:“治急性胃肠炎:樟树2重皮60g,乌药9g,水煎,分3次服。” ❻ 《湖南药物志》:“治酒醉:樟树皮水煎服。” ❼ 《四川中药志》:“治慢性下肢溃疡:樟树皮适量,洗净切碎烤干研粉,撒在洗净的创面上,再加适量消炎粉包扎,每周换药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