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子油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菜子油(通称)。 基源 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芸苔种子的脂肪油。 原植物 芸苔Brassica campestris L.[B.campestris L.var.oleitera DC.;B rapa L.var.campestris(L.)Clapham] 余项参见“芸苔”条。 。【化学】: 含脂肪油、蛋白质、芸香甙、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生育酚(Tocopherol),另含丙氨酸、缬氨酸、天门氨酸。又含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酸、芥子酸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7 【药性】: 功效 解毒,消肿。 主治 肠梗阻,无名肿痛,皮肤瘙痒,汤火灼伤,湿疹。 《本经逢原》:“治痈疽及痔漏中生虫,以香油涂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摄生众妙方》:“治风疮不愈:陈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涂之。” ❷ 《简便单方》:“治烫火伤灼:菜子油调蚯蚓屎搽之。” ❸ 浙江中医 1966;(6):“治无名肿毒,风疹,皮肤瘙痒,湿疹:生菜子油,外搽,1日数次。治疗时期,忌用水洗患处。” ❹ 山西医学科学情报资料 1962:(4):“治肠梗阻:油菜子油150~250g,1次或2次服下,不能口服者由胃管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