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观衅而动
对敌作战,要看敌人有隙可乘才能行动。 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原则。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当时晋楚两大国激烈争霸。这一年春,楚庄王发兵攻入郑国都城。六月,晋国出兵救郑,军队进至黄河,得知郑楚已经媾和。晋军统帅之间围绕是否渡河救郑问题,展开争论。 中军主帅荀林父主张撤军。上军主将士会赞成荀林父意见,同意撤军,于是讲了“用师,观衅而动”的观点。 即用兵作战,首先要考虑敌人有哪些可乘之机,然后再发动进攻。这是一个合乎唯物主义精神的作战原则。 利用敌人的矛盾,寻找可乘之机,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也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孙子·军形》)。 所谓“不失敌之败”,即不要失掉敌人暴露出来的足以导致失败的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