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又名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由加拿大柏恩(T·A·Berne)博士提出。 这一理论的详细内容记载在他的专著《人们玩游戏》一书中。相互作用分析的基本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换句话说,人格结构包括P、A、C三部分。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通常表现为统治人的,训斥人的,以及其他权势式的作风,这种状态学自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状态表现了客观和理智。这种人象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一样,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儿童”状态象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这种状态出自个人一时的感情冲动。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激动愤怒。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的人接触一段时间所发生的行为的改变。个体是用语言、符号、姿势和其他通讯手段而相互影响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