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sù) 植物名。 学名Setaria italica。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有一种特别好的品种,古代称为“粱”,今已无此区别。禾本科。 一年生草本。秆粗壮,分蘖。 叶鞘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叶舌短而厚,具纤毛。圆锥花序,主轴密生柔毛。 穗有圆锥、圆筒、纺锤、棍棒等形,通常下垂;小穗具短柄,基部有刺毛。 颖果,稃壳红、橙、黄、白、紫、黑等色。子实卵圆形,黄白色。喜温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可春播和夏播。 原产中国,以山东、河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栽培最多。按子粒粘性可分糯粟(秫)和粳粟。营养价值高,子粒供食用或酿酒。 茎、叶、谷糠可作饲料,但有时有毒,应慎用。 古代也称“禾”、“稷”、“谷”。粮食的通称。如:重农贵粟。《韩非子·显学》:“征赋钱粟,以实仓库。” 俸禄。
《广雅·释诂》:“粟,禄也。” 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 《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苏轼《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 皮肤上起小疙瘩。 陆游《雪后苦寒行饶抚道中有感》诗:“重裘犹粟肤。” 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