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茅根
【概况】: 异名 菅(《别录》),蚂炸草(《贵州草药》),接骨草、大响铃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禾本科菅属植物菅的根。 原植物 菅Themeda villosa(Poir.)A.Camus[Themeda gigantea(Cav.)Hack.var.villosa(Poir.Keng;Anthistiria villosa Poir.] 历史 营始载于《别录》。历代本草均有收载。《纲目》载:“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所写形态特征似本种。 形态 植物体具粗壮的根头与须根,高达3m。叶鞘光滑无毛;叶舌长约1mm,钝圆或微凹;叶片粗硬且粗糙。为圆锥花序长达1m。 多回分枝;总状花序长17~25mm,具长4~8mm的总梗,总梗先端具微毛,其下托以长2~3.8cm且无毛的佛焰苞;下方两对总苞状雄性小穗位于不同的水平上;两性小穗2~3枚,长8~9mm(连同基盘),无芒或具长达6mrn的直芒,基盘具长1~2mm的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先端近截平,背部具一浅沟,密生棕色柔毛,其毛在老时易脱落;第二颖与第一颖同质同长,先端钝圆,边缘为第一颖所包,背部具棕色柔毛。 花果期8~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45页.图793.195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 印度也有。 。【药性】: 性味 ❶ 《纲目》:“微甘。”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温。”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小便,接骨。 主治 风寒感冒,风湿麻木,淋病,水肿,骨折。 ❶ 《国药提要》:“治淋,通经。” ❷ 《贵州民间药物》:“治痨伤,风湿麻木,骨折,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泡酒。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风寒感冒:蚂蚱草根(即菅茅根)30g,铁筷子15g。煎水服。” ❷ 《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蚂蚱草根30g,石南藤15g,白龙根10g,泡酒服;又可擦患处。” ❸ 《贵州民间药物》:“治骨折:蚂蚱草嫩根30g,臭草30g。加米酒捣绒,炒热包患处。” 。【医药家论述】: ❶ 苏颂等《本草图经》:“菅,亦茅类也。陆玑《草本疏》云:菅似茅而滑,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之尤善,其未沤者名野菅,《诗》所谓白茅菅兮是此也。入药与茅等。 ” ❷ 李时珍《纲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