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萧
“[萧]”的繁体字。 《广韵》苏彫切,平萧,心。 ❶ 蒿类植物的一种。即艾蒿。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陆玑}疏:“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麤,科生,多者数十茎。”《南齐书·倖臣传·纪僧真》:“{僧真}梦蒿艾生满江,惊而白之。{太祖}曰:‘诗人採萧,萧即艾也。萧生断流,卿勿广言。’”{唐}{韩愈}《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❷ 萧条冷落;凄凉。 {晋}{刘伶}《北芒客舍》诗:“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唐}{李商隐}《为濮阳公陈情表》:“虽{马援}据鞍,尚能矍铄,而{班超}览镜,不觉萧衰。”{明}{张煌言}《愁泊》诗:“萧风苦雨逐潮来,惨淡危舟倍足哀。”{清}{黄景仁}《杂咏》之一:“天长沧海阔,何以度萧时。” ❸ 稀疏。《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愁万种,醉乡中两鬓萧。” ❹ 指萧斧。《鹖冠子·天权》:“究贤能之变,极萧楯之元。”{陆佃}注:“萧,萧斧也。” ❺ 见“萧森”。 ❻ 见“萧然”。 ❼ 通“[肃]”。 参见“[萧墙]”﹑“[萧斧]”。 ❽ 古国名。{春秋}时{宋}的附庸,{子}姓。 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公元前597年灭于{楚}。后仍为{宋}邑。 ❾ 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