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
(hénɡ) 古代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 《诗·鲁颂· 宫》:“秋而载尝,夏而福衡,白牡骍刚。”孔颖达疏:“福衡其牛,言豫养所祭之牛,设横木于角以福之,令其不得觝触人也。”参见“楅衡”。 车辕头上的横木。 《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秤杆;秤。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荀子·礼论》:“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又谓称物。如:衡器。 衡量。《淮南子·主术训》:“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顾炎武《郡县论七》:“量其冲僻,衡其繁简。” 平;常。《礼记·曲礼下》:“大夫衡视。” 古代天文仪器观测用的横管。《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古代用以使冠冕固著于发上的簪。
《左传·桓公二年》:“衡、 、纮、 ,昭其度也。” 古代楼殿边上的栏杆。 《汉书·爰盎传》:“百金之子不骑衡。” 古代钟柄上的平顶。 《考工记·凫氏》:“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 眉毛以上。 参见“盱衡”。 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周礼·地官》有“林衡”,其职为“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亦作“珩”。
佩玉上部的横杠,用以系璜和冲牙。《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新书·礼》作“上有双珩”。 北斗星。见“衡汉”。 通“横”。《诗·齐风·南山》:“衡从其亩。” 姓。汉代有衡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