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鲟鱼 |
释义 | 鲟鱼(鱘魚) 【词语解释】 亦作“鱏鱼”。1.鱼纲鲟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色青黄,腹白,背部及腹部具五纵行大型骨板。口小,吻尖长,左右鳃膜不相连。尾鳍不正。淡水定居,或淡海洄游。生殖期溯江上游产卵。卵、肉均为富有营养的美味珍品。我国产有中华鲟、达氏鲟、黑龙江鲟等。分布于沿海及南北各大水域。 宋 吴自牧《梦粱录·鲞铺》:“铺中亦兼卖大鱼鮓、鱘鱼鮓、银鱼鮓。”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鲟鱼》:“﹝一名﹞鱏鱼。此鱼延长,故从寻从覃,皆延长之义。” 清 方文《品鱼·上品·鲔》诗题注:“鮪,即鱘鱼,其形延长而有餘,故名。” 2.白鲟。鱼纲白鲟科。 汉 马融《长笛赋》:“鱏鱼喁於水裔,仰駟马而舞玄鹤。”《文选·左思<蜀都赋>》:“吹洞簫,发櫂謳,感鱏鱼,动 阳侯 。” 刘逵 注:“鱏鱼,出 江 中,头与身正半,口在腹下。《淮南子》曰:‘ 瓠巴 鼓琴,鱏鱼出听。’”按,今本《淮南子·说山训》“鱏鱼”作“淫鱼”, 高诱 注云:“淫鱼长头身相半,长丈餘,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頷下,似鬲狱鱼,而身无鳞,出 江 中。”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鲟鱼》:“﹝一名﹞鱏鱼……其状如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歧如丙。肉色纯白。” 清 李元《蠕范·物名》:“曰秦皇鱼,长五六尺,腹胃有胡鹿刀塑之状,出东海,与鱏鱼同名异种。” [sturgeon] 鲟科约20种大型鱼类的统称,在俄罗斯南部、乌克兰以及北美附近最为常见。鲟大多生活于海中,上溯至内陆河流产卵;但也有少数永居淡水。吻长,无牙,吻下具四条触须,用以搜寻水底泥浆中的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食。鲟鱼肉和卵(或制成鱼子酱)可出售供食用。鳔可制作鱼胶,是一种明胶。常见的旧大陆鲟(Acipenser sturio)和尖吻鲟(A. oxyrhynchus)在北美洲东海岸也有发现,通常长约3米,重225千克左右。参阅欧洲鳇(beluga)。 |
随便看 |
汉语词典收录101873条汉语词条,其功能类似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各类汉语词典,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