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郡县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郡县制 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 郡县之名初见于周。《逸周书作》:“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周时县大郡小,郡不隶属于县,郡县制与诸侯分封制并存。 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开始在边地设县,后来逐渐推广到内地。春秋末年各国又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 战国时又在边郡下分设县,遂出现郡辖县的郡县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后,取消诸侯分封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下设县。 郡县制成为全国性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 汉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采取郡县与诸侯国并存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 郡为朝廷直辖,国由同姓异姓诸侯治理。后来中央集权,郡县成为常制。 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