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需 |
释义 | 字源解说 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金文对独体结构的金文字形中人头、两臂和水滴形状的误写。需,甲骨文=(大,人)+(水),像一个人两腋之下汗水淋漓,表示体虚发汗。有的甲骨文在两腋、两腿之下都加“水”。造字本义:体弱肾虚,严重盗汗。金文字形更加突出了两腋发汗的形象特征。有的金文误将早期金文字形中上部的人头、两臂和汗水写成“雨”。篆文则误将金文中的“天” 写成“而”,字形面目全非。“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再加“水”另造“濡”代替。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需,也。遇雨不進,止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需,等待。遇雨无法前进,停下等待。字形采用“雨”作边旁,采用“而”作声旁。《易经》上说:“云上升到天顶,就是‘需’。” 引申线索 字源解说 “需”是“濡”和“儒”的本字;“耎”是“需”的异体字;“偄”是“儒”的异体字。需,金文(大,成人)(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有的金文误将“大”字上部的和“水”写成了“雨”,误将“大”字下部的写成了“大”。篆文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写成“而”,字形面目全非。篆文异体字“耎”写成“而、大”会义的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儒”或“儒”代替“耎”和“偄”。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耎,稍前大也。从亣而聲,讀若畏偄。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耎,前端稍大于后端。字形采用“亣”作边旁,采用“而”作声旁,读音像读“畏偄”的“偄”。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需 而 【同音字】 xū |
随便看 |
汉语词典收录101873条汉语词条,其功能类似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各类汉语词典,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