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市》
清·蒲松龄 奂山②山市,邑③八景之一也。数年恒④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⑤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⑦。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⑧,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⑨睥睨⑩,连亘(11)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12)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13),城市依稀(14)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15)。五架(16)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17)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18),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19),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20),楼见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21)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22),与故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注释】①选自《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 ②〔奂(huàn)山〕山名,在山东淄川西北十五里。 ③〔邑〕这里指县城。 ④〔恒〕经常。 ⑤〔同人〕志趣相同的人。 ⑥〔青冥〕指青天。 ⑦〔禅院〕佛教禅宗的寺院,泛指佛寺。 ⑧〔甍(méng)〕屋脊。 ⑨〔垣(yuán)〕城池。 ⑩〔睥睨(pìnì)〕城上女墙。 (11)〔连亘(gèn)〕延续不断。 (12)〔若〕好像。 (13)〔莽莽然〕无边无际的样子。 (14)〔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15)〔霄汉〕天河。这里借指天空。 (16)〔五架〕五间。架,量词,两柱之间为一架。 (17)〔裁〕通“才”,仅仅。 (18)〔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19)〔屑屑〕忙碌不定的样子。 (20)〔逾时〕过了一会儿。 (21)〔倏(shū)忽〕顷刻。指极短的时间。 (22)〔市肆〕泛指城中店铺较多的街道或临街的地方。市,街道。肆,店铺。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可是好几年都看不到一次。有个孙公子,名叫禹年的,正和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顶上耸起一座孤塔,高插青天。他们互相看着对方,感到惊奇,想着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啊。不一会儿,又看见几十所宫殿,绿琉璃瓦飞檐,这才明白,原来是山市出现了。不久,又出现了带女墙的高城,延绵六七里,简直是一座大城了。城中有像楼台的,像高堂的,像牌坊的,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量多得很。忽然间刮起大风,尘雾弥漫,无边无际,城池街市就模糊不清了。等到风住了,天光清澈,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高楼一座,直达高空。五间结构的楼,门窗全敞开着,每层有五个亮点,那是楼外天光的照射。一层层数上去,楼层越高,亮点越暗,数到第八层,就只像一小点星光,再往上数,就暗淡看不清,没法计算有多少层了。可是楼上人来人往,忙忙碌碌,有的靠在那儿,有的站着,姿态不同。又过了些时候,楼渐渐矮下来,可以看到楼顶;又渐渐像一般的楼;又渐渐像高大的房子;骤然间,缩成像拳头,像豆粒一般大,于是就看不见了。又听说有早晨走路的,看到山上的住户、街市、店铺,和世间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又有管它叫“鬼市”的。 字数:1341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30-431页. 《山市》[原 文] 奂山①山市,邑(2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③不—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④饮楼上⑤,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⑦惊疑,念⑧近中⑨无此禅院⑩。无何(1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12),始(13)悟(14)为山市。未几(15),高垣(16)睥睨(17),连亘(18六七)里,居然(19)城郭(20)矣。中有楼若(21)者,堂若者,坊(22)若者,历历(23)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24)莽莽然(25),城市依稀(26)而已(27)。既而(28)风定(29)天清,—切乌有(30);惟危(31)楼一座,直接霄汉(32)。楼五架(33),扉(34)皆洞开(35);一行有五点明(36)处,楼外天也。层层(37)指数(38),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39)如星点;又其上(40),则黯然(41)缥缈(42),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3),或凭或立(44),不一状(45),逾时(46),楼渐低(47),可见其顶;又渐如常(48)楼;又渐如高舍,倏忽(49)如拳如豆,遂(50)不可见。又闻有早行(51)者,见山上人烟(52)市肆(53),与世(54)无别(55),故又名(56)“鬼市”云(57)。 [注 释] ①奂(huàn)山:地名,在淄川县(今淄川市)西十五里。②邑:县。③恒:经常。④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⑤饮楼上:“饮于楼上”的省略。饮,喝酒。⑥青冥(míng):青天。冥,形容天空高远无穷的样子。⑦顾:看。⑧念:心想。⑨近中:附近。⑩禅院:寺庙。(11)无何:不久、不多会儿。(12)飞甍(méng):飞檐。甍,屋檐。(13)始:才。(14)悟:醒悟。(15)未几:不久。(16)垣(yuán):墙。(17)睥睨(pìnì):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矮墙。(18)连亘 (gèn):延续不断。亘,连续。(19)居然:竟然。(20)城郭:城市。城,内城。郭,外城。(21)楼若:即“若楼”,宾语前置。(22)坊:街巷。(23)历历:清清楚楚。(24)尘气:尘土。(25)莽莽然:无边无际的样子。(26)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27)而已:罢了。(28)既而:一会儿。(29)定:停息。(30)乌有:没有。(31)危:高。(32)霄汉:云霄和天河,借指天空。汉,银河。(33)架:室内两柱之间为一架。(34)扉(fēi):门扇。(35)洞开:大开。(36)明:明亮。(37)层层:一层层地,名词作状语。(38)指数(shǔ):用手指点数。指,名词作状语。(39)裁:通“才”,仅仅。(40)又其上:“又数其上”的省略。又,再。(41)黯(àn)然:昏暗的样子。(42)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3)屑屑:忙碌的样子。(44)或凭或立:或……或……,有的……,有的……。凭,靠着。(45)状:形状,姿态。(46)逾时:过了一会儿。逾,过。(47)低:降低,形容词用如动词。(48)常:一般的、平常的。(49)倏(shū)忽:突然。(50)遂:终于。(51)早行:起早赶路。(52)人烟:借指人家、住户。(53)市肆:集市和店铺(54)世:人间。(55)别:差别。(56)名:命名。名词用如动词。(57)云:语气助词,用在叙述句末,不译。 [译 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大景观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孙禹年公子和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座孤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互相看着,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佛寺呀。不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醒悟是山市了。 不久,又出现高高的城墙,上面是如齿状的矮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多得)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无边无际,城市的景象又变得模糊不清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清澈,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高空。楼有五间房的宽度,门窗都敞开着,(每行窗户)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大家)一层层地用手指点着数,楼层越高,光亮就越少;数到第八层,只有像星光般的亮度;再往它的上面数,就更加暗淡若有若无,不能数出它有多少层了。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着,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下降,只能看见它的顶部;又渐渐变得像一般的楼;再渐渐变成高高的房屋,突然变得像拳头像豆粒般大小,接着就看不见了。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世间没什么差别,所以人们叫它“鬼市”。 [鉴 赏] 作者描写山市景物幻起幻灭的变化,使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历历在目。开篇指出奂山山市虽然是淄川的一景,却很难见到,以突出山市的神秘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写有人偶然见到的山市奇观:突然出现的入云孤塔,接着是大殿城郭,然后是直插云霄的高楼及其洞开的门窗、熙熙攘攘的人群,最后写楼由高到低的逐渐淡出。作者牢牢扣住“变幻”这一山景的最大特色,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描绘了山市从忽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及其虚幻奇丽的景象。为了表现变化的迅忽,大量使用了相当于“一会儿”的近义词:“忽”、“无何”、“既而”、“未几”、“倏忽”等。为了强调山市景物亦真亦幻,作者在描摹中采用了许多比拟性的语句,如“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给人以如幻如梦的审美感受。 字数:2258 [作者及作品简介] 蒲松龄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山市》奂山山市①,邑八景②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③。 孙公子禹年④,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⑤。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⑥。无何⑦,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⑧,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⑨,连亘六七里⑩,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11),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12),城市依稀(13)而已。既而(14)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15)一座,直接霄汉(16)。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17):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18);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19),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20)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聊斋志异》) 注释①奂山——一作焕山,在淄川县西北15里。②邑八景——当地八大景观。③见——现。④孙公子禹年——即孙琰龄,淄川人,拔贡生,做过定州同知。⑤青冥——青天。⑥禅院——佛门寺院。⑦无何——不一会儿。⑧飞甍——翘起的屋脊。⑨睥睨——城上的女墙,有孔,可窥望城外,故称“睥睨”。⑩连亘——连绵。⑾中有楼若者——其中有象楼台的。⑿莽莽然——广大迷茫的样子。⒀依稀——模糊不清。⒁既而——过一会儿。⒂危楼——高楼。⒃霄汉——云天。⒄指数——指点计数。⒅裁——一作“才”。⒆屑屑——形容琐碎的动作。⒇倏忽——很快、瞬间。 赏析这是《聊斋志异》中写自然景象的小品文。 山市是出现在山地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海市蜃楼一样,同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影象。过去人们对他不理解,就以为是“鬼市”,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本篇没有故事情节,只着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出现时间短,形态变化大,捕捉这种影象是较难的,但作者以巧妙的笔法,把山市的景色渲染得如在眼前,使我们也领略了山市之奇美。 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笔法: 其一,按时序写出了山市的由起到灭,写得层次分明,变化多端。从“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到“遂不可见”,山市的全过程尽收笔下。观者定“与同人饮楼上”时发现山市的,作者便以此为视角,按发展的时序,写出了它生成、变化,到全部消失的过程。文中以这样一些词语穿连:“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渐”、“又渐”、“遂”等。这不仅准确地反映了这种奇观来得突然、变化较快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知其始、晓其终,有了一个完整的全貌。 整个景观的层次也写得分明。山市最初的形态是“孤塔耸起”,似乎是“禅院”,不久即出现了“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形成了宫庭的建筑群,不想“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又变成一座城市!这是随着影象的变化,由内向外写。再来细看城中,又把读者的视线由城外带到城内,内有“楼若”、“堂若”、“坊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这样内外交互来写景观,一幅巨大的壮观的令人惊叹的山市画卷,便展示在读者面前了。这也是写山市的由生而盛。继而写“大风起”、“风定天清”,在这种情况下山市的变化。风起影消——“城市依稀而已”;风定影散——“惟危楼一座”;最后“如拳如豆,遂不可见”。这是写山市的由盛而灭。总之,勾画山市变化的过程分两层写:由生而盛是随景观扩大,内外交互来写;由盛而灭是随景观的不断缩小,追踪影象来写。可谓用墨简洁,笔无杂出,层次明晰。 其二是概略的勾勒和精致的描绘相结合。写景的第一层多用大处着墨的勾勒法,无论是“孤塔耸起”、“宫殿数十所”,还是“连亘六七里”的城墙、城内的“以亿万计”的楼、堂、坊,都是写其概貌。这一方面真切地反映了观者开始时“相顾惊疑”不及细看的实情;另一方面也客观写出山市初来变化巨大、影象不清晰的真实状况。试想那“以亿万计”的建筑物,该是多大的画面,这图像当然也就谈不上“清晰度”,它很大成分是人的主观感觉所致,所以作者概略写之。写景的第二层多用精致描绘法。这一则是因为风过影散,“惟危楼一座”,景观很集中、突出;二则观者已不是初时那万分“惊疑”的心态了,能仔细观看。所以作者着墨颇多,先写楼之高,“直接霄汉”,可以看到五间“窗扉皆洞开”,“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观者指点计算其层数,“楼愈高,则明愈少”,越向上越模糊,“不可计其层次矣”。继写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虽不是须眉可见,却也是活生生的历历在目。最后写“楼渐低”,“可见其顶”、“如常楼”、“如高舍”、“如拳”、“如豆”,终而不可见。这一连串比喻形象、直观,如流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和作者一样,紧紧追踪着目标目睹山市递渐变小,终而化为乌有的过程。我们为这种自然现象,也为作者这精致描绘的笔法而赞叹。 总之,清晰的层次,多变的笔法是本文的两大重要特点。作者能寥寥数笔,把处于流动不定状态的景观,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来,举重若轻,绘难绘之景如在目前。这说明蒲松龄不仅是编织故事情节的里手,而且也是写景状物的行家,体现了一位大家多方面的很高的素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