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一、 农业自然资源 一、 农业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 全州牧业用地 (包括天然草场、人工草场、 饲草饲料地) 35 045.20平方公里, 占78.67%; 农业用地 (包括农耕地、果园)1014.13平方公里, 占2.27%; 林业用地 (包括乔木林、 灌木林、苗圃、 造林地)1804.53平方公里, 占4.05%;水域面积 (包括河流、 湖泊、水库) 2981.55平方公里, 占6.69%; 城乡居民占地及道路占地 (城镇居民点、工矿企业、 公路占地) 235.92平方公里, 占0.53%; 难利用地 (包括沙漠、 盐碱地、 沼泽地、裸岩砾石地、 冰川雪山) 3 464.88平方公里, 占7.78%。 全州1997年共有耕地101 414公顷, 其中: 川水地32 566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32.1%; 省属国营农牧场川水地面积11 857公顷; 浅山地15 345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15.1%, 其中州属浅山1.872万公顷, 省属国营农场浅山地面积1 473公顷; 脑山地53 50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2.8%, 其中州属脑山地面积19 315公顷, 省属国营农场脑山地面积34 189公顷。 海南州土地开发有较大潜力, 全州宜农荒地2379平方公里, 其中二等荒地有536.8平方公里, 占总量的22.57%; 三等荒地1 842.1平方公里, 占77.43%。在宜农荒地总量中, 有30%可开发利用,面积为713平方公里。 全州有低产草地4 133.7平方公里, 其中可种用低产草地3 599.4平方公里。 通过草地围栏、 轮牧、施肥、 补播等措施, 可逐步提高鲜草质量, 增加载畜能力。 州境内有宜林荒地2406.5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高山谷地及滩地。通过实施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 治沙防沙工程,生态治理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黄河母亲河保护工程, 可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州境内青海湖由于长期过度捕捞, 渔业资源仅存2万吨, 省政府已下令进行封湖育鱼。 1989年建成的龙羊峡水库位于共和县境内, 面积383平方公里, 蓄水量240亿立方米, 属高原冷水水库, 适宜开发虹鳟鱼等冷水鱼种,有水养殖面积0.28平方公里。 (2)森林资源。 全州现有森林资源总面积14.57万公顷, 活立木总蓄积量372.76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面积2.84万公顷, 蓄积量266.6万立方米; 疏林地面积1.92万公顷, 蓄积量68.53万立方米; 灌木林面积9.81万公顷, 四旁植树木565.95万株, 蓄积量29.79万立方米; 散生木蓄积7.83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为3.08%。 全州森林资源按起源分: 天然林14.08万公顷,为总面积的96.65%; 人工林0.49万公顷, 为总面积的3.35%。按权属分: 国有林14.26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97.86%; 集体林0.31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2.14%。在有林地中, 按林种分: 用材林0.24万公顷, 为林分总面积的8.49%; 防护林2.58万公顷,为林分总面积的91.02%; 特用地137公顷, 为林分面积的0.48%, 经济林448公顷。 (3) 畜牧业资源。 全州有各类天然林草场面积350.45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面积329.85万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74.05%。 草场分为高寒干草原草场、山地干草原草场、 山地荒漠草场、平原荒漠草场、 高寒草甸草场、平原草甸草场6个类型。 主要优良牧草有: 禾本科紫羊茅、早熟禾、 扁穗冰草、 垂穗披碱草、 芨芨草等; 莎草科的线时蒿草、蒿草、 矮生蒿草、 甘肃蒿草、 西藏蒿草、 华扁穗草、青藏苔草、开穗苔草等,蓼科的珠芽蓼、圆穗蓼等,其他的还有海韭菜、葱属、赖草、马兰、蕨菜、香薷、火绒草等。 按各类草场产草量推算,1997年全州自然草场平均产草量为137.9千克/亩,总产草量为40.39亿千克,理论载畜量为420.70成只羊单位。1997年实际牲畜折合羊单位为481.38万只,超载60.60万只羊单位。 畜禽种类主要有:藏系羊、黑藏羊、改良羊、骆驼、马(河曲马、当地马、山丹马等)、毛驴、猪(长白、苏白、当地土种)。全州共有各类牲畜333.36万头(只),其中绵羊220.92万只,占牲畜总数的66.27%;山羊45.89万(只), 占13.7%;牛57.83万头,占17.35%;马属动物8.72万匹(峰),占2.6%;饲养生猪4.41万头。 (4)水资源。海南州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有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水系。外流河水系主要是黄河流域,它自同德县河北乡多尔根河以上3公里处入境,到贵德松巴峡口出境,全长411.3公里。入境处高程3 168米,流量520秒/立方米;出境处高程2 161米,流量640秒/立方米,境内落差1007米,有流域面积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100~1 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8条,小溪小沟76条,水资源及水能资源丰富。内陆水系有青海湖、茶卡盐湖、沙珠玉河、苦海以及尕海滩、河卡滩等7个水系。全州水资源总量为29.8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15.15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为11.76亿立方米,内陆水系3.39亿方立方米。 (5)野生动植物资源。州内野生动物的种类牲具有蒙新、华北、青藏成分的混合现象,有鸟类110多种,兽类50多种,其中经济鸟类33种,经济兽类23种。珍稀动物有:雪豹、野牦牛、野驴、黑颈鹤、白唇鹿、藏雪鸡等。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肉食用类:棕熊、獾、黄羊、岩羊、斑头雁、大天鹅、赤麻鸭等。毛皮革类动物有:狼、石貂、香鼬、旱獭、免狲、猞猁、赤狐、沙狐等。药用类动物有:金雕、秃鹫、高原雪鸡、毛腿沙鸡、马鹿、麝等。鱼类主要有:青海裸鲤、花斑裸鲤、光唇重唇鱼等。 野生经济植物600余种,其中药用类400余种,纤维类50多种,油脂类80多种,芳香类10余种,化工原料类30余种,淀粉类14种,果品饮料类9种,蔬菜类19种以及其他经济植物类55种。 药材类有:冬虫草、大黄、贝母、雪莲、秦艽、柴胡、黄芪、枸杞、茵陈蒿、列当、沙参、党参、麻黄、甘草、红花、唐古特青兰、甘青报春、蓝石草、细果用茴香、山莨菪、喜冷红景天、唐古特瑞香等。 纤维类有:白榆、山杨、桦树、宿根亚麻、蒺藜、牛蒡、芨芨草、醉马草、芦苇、高原茑尾、高山柳等50多种。 油脂类有:薷子、葶苈子、娘蒿子、野亚麻子、牛蒡、香青兰、黄花蒿、骆驼蓬等80多种。 芳香油植物类有:祁连圆柏、甘草、杜鹃、薄荷等。化工原料类:珠牙蓼、沙棘、锁阳、茜草、红花、金露梅等30余种,可烤胶或提制染料。 淀粉类有:蕨、苦荞麦、珠牙蓼、圆穗蓼、泡沙参、山丹、芦苇、黄精等。 果品、饮料类有:紫色悬钩子、东方草莓、五裂茶蔗、野樱桃、山壳、花杆头、沙棘、小檗、白棘等9种。 蔬菜类:地皮类、发菜、蘑菇、蕨菜、荠菜、枸杞头、苣荬菜、小根菜等。 (6)气候资源。州内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不足,水分资源分布不均,风资源较好。 光能资源。由于本州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干燥洁净,透明度好,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全年日照时数为2 497~3024小时。≥0℃期间时数为1 583~2 232小时,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为1 300~1 583小时。历年日照百分率为56%~69%,太阳总辐射量为581~635千焦/平方厘米,均高于同纬度内地。植物生长季内总辐射量为355~384千焦/平方厘米,对植物光合作用十分有利。 热量资源。全州年平均气温在-4.6~7.2℃之间。月平均气温在年内随时间呈正弦分布,升、降温基本对称,1月为最低-14.5~-6℃;7月为最高6.5~18.3℃。年月气温的地区分布受纬度、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呈垂直梯度变化,等温线与等高线基本一致,总的趋势是西南部低,东北部高。热量状况:黄河及其支流谷地区为高值区,年均温在5~7℃;高台滩地平均气温为-1~1℃之间,是低值区。 降水资源。海南州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西南部的中、高山地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中东部的黄河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在300毫米以下;广大的滩地在300~400毫米之间,湖滨地区,年总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夏秋季雨多,冬春季雨少。5—9月降水量集中,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90%;11—3月,占年总降水量的5%以下。降水年变率为13%~25%,降水很不稳定。 风能资源。全年平均风速2.1~3.9米/秒。冬春季风速较大,风沙危害以共和盆地和青海湖滨地区最为严重,大风日数34~58天,沙暴日数分别为19~21天。 ☚ 第五节 海南藏族自治州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一、 农业自然资源 一、 农业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 黄南州的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土地类型多, 耕地面积少, 全州土地面积18989.2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6%, 平均每平方公里9.7人。 土地划分8个一级类型, 32个二级类型, 多数土地资源条件较差, 开发利用难度大。全州耕地面积为2.45万公顷, 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3%, 1997年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 耕地构成以山旱地为主, 面积为2.05万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83.4%; 水浇地面积为0.40万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16.6%。林地面积为18.90万公顷, 占全州土地面积10.07%; 牧草地159.224万公顷, 占州土地面积的84.8%。根据土壤普查, 全州11个土类, 26个亚类, 38个土属, 46个土种。 主要土壤为高山草甸崐土、 山地草甸土、 灰褐土、黑钙土、 栗钙土、 灰钙土、 沼泽土、灌淤土等。 (2)林业资源。州境内的森林为三种类型构成:由青海云杉, 紫果云杉和祁连圆柏建群种组成的寒温带针叶林; 以桦树类、 山杨和油松建群组成的温带针阔叶林。 全州林地面积24.2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3.9万公顷, 疏林地0.95万公顷, 灌林地15.3万公顷。在有林地中, 天然林面积3.84万公顷, 占有林地面积的96%; 人工林面积0.15万公顷, 占有林地面积的4%。 活立木总蓄积量为519万立方米, 全州森林覆盖率为8.23%。 (3) 畜牧业资源。 全州天然草场面积179.28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草场168.75万公顷, 占草场面积的94.11%。平均每公顷产鲜草3 795千克, 其中可食草3475.5千克, 平均0.42公顷可养羊1只。 可利用天然草场以草地质量和产量评价, 以一、 二等优良草场为主, 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71.6%。 根据单位面积产草量评价, 以三、 四、 五个级别的草场为主, 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1.1%。 天然草场植被资源丰富,共有植物94科、420属、1192种。 各类草场中优良牧草居多, 主要有禾本科、 莎草科、 蓼科、豆科等。 1997年底全州存栏牧畜209.19万头 (只), 能繁殖母畜 98.39 万头 (只), 占全州牲畜总数的47.03%。其中大牲畜63.83万头 (匹), 占州牲畜总数的30.5%; 小牲畜145.35万只, 占州牲畜总数的69.5%。牲畜品种主要有绵羊 (高原型藏羊、 欧拉型藏羊)、 山羊、 牛 (牦牛、 黄牛、 犏牛)、 马 (河曲马、青海马) 和驴、 骡、猪等。 黄南地区因自然环境条件形成北农南牧的基本格局。 畜种构成中泽库、 河南两县以羊、 牛为主, 马次之, 山羊较少; 北部同仁、 尖扎两县以羊、 牛为主, 驴、 骡次之, 马较少,并有少量的猪及家禽。 (4)水资源。 黄南州由黄河环绕, 全州60多条河流均系黄河支流, 流域面积15 623平方公里, 占全州土地面积的83%, 而且水量充沛, 年均流量153.6毫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238.62亿立方米 (自产径流量28.78亿立方米), 人均拥有淡水12.8万立方米(自产水资源人均1.54万立方米)。 境内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08.8万千瓦, 其中南、 北段黄河有242万千瓦, 目前仅利用1.2万千瓦, 占水能资源的总蕴藏量的0.4%。 绝大部分天然水源水质良好, 适合人畜饮用及生产用水标准要求。 (5) 野生动植物资源。 州境内约有种子植物1 190种, 分别隶属于94科, 428属。 在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约140余种, 分属36科、 71属。 种子植物中有经济价值的约300余种, 主要是药用植物, 如大黄、秦艽、 冬虫草、 马勃、 雪莲、 贝母、 党参、 黄芪、羌活、甘草、刺五加等;纤维植物主要有箭叶锦鸡儿、 马蔺、狼毒、赖草等; 淀粉植物有蕨麻、 山丹等; 野果野蔬植物有桑叶葡萄、 四数猕桃、 山杏、 草莓、 山荆子、荨麻、 冬葵、 黑木耳、 蘑菇、 珊瑚菌、蕨菜等。还有香科植物, 蜜源植物及化工原料植物。由于州境内森林环境比较优越, 众多的野生经济植物, 约有70%以上分布在林区, 如杜鹃、 金露梅、沙棘、 小檗、锦鸡儿等分布于林区, 常是独自成林,且面积较大, 有利于采集加工。 州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其中野生经济动物约30余种。 按经济类型划分, 有稀有珍贵动物, 药用动物,观赏动物,肉用动物,皮毛动物5类。著名的有盘羊、苏门羚、岩羊、白唇鹿、麝、猞猁、棕熊、雪豹、石貂等。其他动物有旱獭、水獭、狼、狍、松猫、黄羊、松鼠、高原兔、豺、寒带蛇、草原鼠等。 野禽类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禽有鹤、天鹅、鹰、蓝马鸡、雪鸡、金雕、胡兀鹫、红隼、鱼鸥、长嘴百灵等。 鱼类有青海湟鱼(裸鲤),多产于黄河、隆务河、泽库河等河流内。此外尚有种类很多的高原昆虫类及其他小爬虫动物。 (6)气候资源。黄南地区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夏季短促温凉,冬季漫长寒冷,降水量较少,时空分布不均,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间长、干旱雪灾多。由于地形、海拔等因素,州境气候差异显著,形成南北两个气候小区,南部泽库、河南属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小区,北部尖扎、同仁属高原温带干旱气候区。 气温:州境内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北部黄河、隆务河中下游河谷地带是暖温区,年均气温4~8℃;中部及南部的高山、滩地带相对为冷温区,年均温在0℃以下;其余地区为过渡区,年均温0~4℃。 降水量:州内降水由北向南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北部黄河、隆务河谷带一般在380~450毫米之间,中部500毫米左右,南部达600毫米以上。降水多集中在6—9月,其中7—8月最多,占全年降水的45%。 太阳辐射量:州境年日照时数2 500~2 8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591.9~653.14千焦/平方厘米,其分布趋势是西部多于东部,辐射最大值出现于5—6月,平均每天达1 549~1 968千焦/平方厘米。 无霜期:州境无霜期北部一般为150天左右,黄河谷地184天,南部仅10~15天。 ☚ 第六节 黄南藏族自治州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00026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