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创起步阶段1956—1965年
上海乡镇企业起步于农业合作化时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和适应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有些高级社因陋就简地办起了农具修理厂和农副产品加工厂,这些小厂基本上是靠手工劳动,少数工厂也有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1956年,上海近郊的六里乡、凌桥乡、莘庄乡及北部的高境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办起了29个酿酒厂,利用大麦、元麦作原料,先用于酿酒,再作养猪饲料,既丰富市场供应,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北郊的塘南乡先锋第三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的农具修配厂,生产自行车式的水车、青饲料切割机、空心锄、填土器等新式小农具,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958年,在“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口号下,“一哄而起”,大办工业。郊区社社办工业,共新办了2 166个社办工厂,务工社员达8万多人。大多是作坊式生产,尤其是“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劳民伤财,而且不少地方还平调财物,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959—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整顿社队工业。到1960年底,郊区社队工业企业减少到864家,务工社员减少到4.61万人。嗣后,农村强调加强农业,社办工厂继续进行收缩,关、停、并和转为县办工厂。为了外事活动的需要,郊区有17个人民公社保留一部分社办工厂。至1965年底,郊区的社办工厂仅剩95家,务工社员7 650人,年工业总产值2 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