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国营蚕种场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五、国营蚕种场 五、国营蚕种场新中国成立以前,山东的桑蚕用种以蚕农自繁自育为主,蚕种场生产的改良种为数很少,仅作为蚕农自繁蚕种的补充。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蚕种场四处。三年恢复时期,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新建蚕种场5处、桑苗圃一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蚕茧生产增长较快,蚕种供不应求,为适应蚕桑生产的发展,全省又新建4处蚕种场。其中有烟台桑蚕原种场和栖霞方山柞蚕原种场。烟台桑蚕原种场建立后开始生产原种,1956年原种全部自给,到1959年,全省需用的各级蚕种均由本省生产供应。方山柞蚕原种场建立后,即从事柞蚕种的繁育、整理、复壮和柞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以后又兼制桑蚕普通种,1989年开始又承担了省内部分桑蚕原种的生产。1958—1962年期间,全省又新建了9处蚕种场,其中有桑蚕育种场7处,蓖麻蚕原种场2处。1960年蚕种产量出现第一个高峰,年产蚕种17万张,从此桑蚕种由供不应求转为自给有余。60年代初期,随着桑蚕茧的下降,蚕种生产量降到年产6万张左右,但用种量下降幅度更大,蚕种出现过剩,剩余蚕种开始支援外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蚕种场只是春季生产蚕种,而秋季改养丝茧,维持场内生产,到1964年蚕种生产开始逐年回升,70年代初,每年向外省销售蚕种近万张。到80年代,每年的蚕种生产量在40万张左右。 表4-8-5 各时期蚕种场的基本情况
☚ (二)生产水平 六、国营林场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