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佛图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佛图澄232—348西晋、后赵时高僧。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以后,以方术先后取得石勒与石虎之信任,常参与议论军政机密。石虎时极受尊敬,朝会之日,乘辇上殿,称“大和尚”,满座皆起立。曾劝石氏施行“德化”,勿滥杀无辜。致力于在民间传教,使得佛教大兴,所历之处,共修建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弟子遍及各地,多达万余人,有远自天竺、康居等地而来者,身边常跟随数百人,最著名者有道安、法雅、法汰、法和等人。 佛图澄 佛图澄即《神僧传》。 ☚ 神僧传 苻朗 ☛ 佛图澄 佛图澄公元232—348西晋后赵时僧人。西域龟兹人,本姓帛,自幼出家。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到洛阳,投奔石勒。公元319年,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尊信,礼事甚厚。经常参议军政大事,被尊称为“大和上”。佛图澄借此大力向民间传扩佛教,并以佛教教义向石氏及官宦阶层宣教,石勒始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为僧。石虎迁都邺下,亦倾心事澄。其受业弟子很多,著名者有法雅、法汰、法和、道安等,建立寺庙八百九十三所。晋永和四年(348)卒于邺宫寺。其事迹可见《高僧传》卷七,及《晋书·佛图澄传》。 ☚ 康僧渊 支遁 ☛ 佛图澄232—348两晋之际的僧人。龟兹(今库车)人。9岁到北印度乌苌国出家,后两次到印度罽宾(今克什米尔)学法。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之后,被后赵石勒、石虎父子所尊崇,每遇大事必先咨之而后行。他主持兴建佛寺共893所,门下弟子众多。 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十六国后赵高僧。本姓帛,西域*龟兹人。自幼出家,青年时期曾去*罽宾学习 “说一切有部”之小乘佛教,精学博文,能“诵数百万言,善解文义”。归来后即到敦煌,传弘佛教。他传扬的小乘佛教受到当时敦煌大乘佛教的影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由敦煌至洛阳。以方术魔技显示佛法神异,赢得了后赵石勒的尊奉,经常参与国事。石勒死后,又被石虎奉为“国之大宝”,尊称为“大和尚”。由于佛图澄劝善、救难,“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人。见于史传的,有从天竺、康居来受学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有跨越关河来听讲的释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等。凡佛图澄所到州县,争相营造寺庙,当时北方佛寺发展到893所。 ☚ 康法朗 单道开 ☛ 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十六国后赵高僧。本姓帛,西域*龟兹人。自幼出家,青年时期曾去*罽宾学习 “说一切有部”之小乘佛教,精学博文,能“诵数百万言,善解文义”。归来后即到敦煌,传弘佛教。他传扬的小乘佛教受到当时敦煌大乘佛教的影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由敦煌至洛阳。以方术魔技显示佛法神异,赢得了后赵石勒的尊奉,经常参与国事。石勒死后,又被石虎奉为“国之大宝”,尊称为“大和尚”。由于佛图澄劝善、救难,“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人。见于史传的,有从天竺、康居来受学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有跨越关河来听讲的释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等。凡佛图澄所到州县,争相营造寺庙,当时北方佛寺发展到893所。 ☚ 康法朗 单道开 ☛ 佛图澄 078 佛图澄232—348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人。9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时年已79。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平生重视戒学。据传尤善鬼神方术。后深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被尊为大和尚。常以佛教劝石氏“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施行“德化”。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所历州郡,共建寺893所。门下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至一万。著名弟子有道安、竺法雅、竺法汰、比丘尼安令首等。 ☚ 竺法护 支遁 ☛ 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在洛阳(今属河南)宣传佛教。后赵时,以方术而受到石勒、石虎的赏识,得参与军政大事,被尊为“大和上”。以佛教不杀生之义教化石氏,使他们滥杀暴行有所收敛。受其感化,石氏允许百姓出家为僧,还允许在赵国建寺。传当时建寺达八百九十三所。弟子甚众,几达万人。圆寂于洛阳邺宫寺。弟子著名者有道安、竺法雅等。 ☚ 朱士行 支遁 ☛ 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僧人。本姓帛氏,天竺 (今印度) 人。或谓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 人。少学道,通玄术。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自称百有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 又能听铃声以言吉凶。石勒立后赵,佛图澄前往投奔,以方术获宠,每遇大事必咨询佛图澄而后行,号曰“大和尚”。石虎时,倾心礼侍佛图澄,比石勒还隆重,百姓因而信奉佛教,营造庙宇,相竟出家。佛教由此长盛。 其弟子遍郡国。 ☚ 卜珝 黄泓 ☛ 佛图澄232—348后赵僧人。原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或作天竺人)。公元310年至洛阳,以神异方术和因果报应等说,广泛从事传教活动,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被尊为“大和上”。受业弟子前后达万人,著名的有道安、法汰、法雅、法和等。 佛图澄 佛图澄公元232—348年龟兹人,本姓帛氏,出身王族。9岁到北印度乌苌国出家,后两度到罽宾学法,研习小乘说一切有部。弘法西域各地。后在敦煌多年,受大乘般若空宗思想影响。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79岁时到洛阳,本欲建寺弘法,因战乱而未果。后投住石勒大将郭黑略门下,并为其授五戒。后用“道术”摄服石勒,让他参与军机大事,被称为“神僧”。他善于用“神话”教化人们明白六道轮回之理,少杀戮,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在石勒、石虎的后赵时期,备受信崇,归依者众多。后赵政权每遇大事必先谘之而后行。他主持兴建大量佛寺,共计893所,使佛教在后赵占领地区(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大部)迅速普及。他的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大都成为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和高僧。佛图澄重禅修,守戒律,弘扬般若学说。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争取封建最高统治者把佛教纳入国家保护之下,而利用国家力量帮助佛教发展的僧人。自此,汉族的佛教信徒出家为僧成为合法而传袭后世。 ☚ 鸠摩罗什 朱士行 ☛ 佛图澄232—348十六国时期佛教高僧。原籍西域龟兹人。姓帛。9岁出家,曾两度往罽宾(克什米尔)学小乘佛教,能诵经数十万言。晋永嘉四年(310),经敦煌至洛阳,时年79岁。因擅长咒术和预言,深得后赵石勒崇敬,被尊为“大和上”。常用佛教教义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并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石虎继承王位后,愈加受崇敬。因学识渊博,天竺、康居等地僧人,纷纷不远万里,集其门下。汉僧道安、竺法雅等人也相继师事之。有门徒近万人,兴建佛寺893所,华北地区佛教由此而臻于全盛。著名弟子有道安、竺法雅、僧朗、法首等多人。 佛图澄十六国时期后赵僧人,天竺(今江西大庾县东北)人。本姓帛氏,少学道,通玄术。永嘉中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及匈奴陷洛阳,石勒多杀佃人,佛图乃投于石勒部将郭黑略家中,略引佛图澄见石勒,从此佛图澄随勒东征西伐,每言胜凶吉皆灵验,勒甚敬之。凡事总谘澄而后行。号曰大和尚。石虎即位亦倾心事澄。公元348年,澄死于邺宫寺。后有沙门称,见澄西入关,石虎掘墓,只见一石不见尸。 佛图澄232—348十六国时期后赵高僧。一说天竺(印度)人,一说龟兹(新疆库车)人。俗姓帛。永嘉四年(310)东来洛阳。归后赵,以幻术获得石勒、石虎的宠信,称为“大和尚”,参与军国大谋。建议石勒笼络鲜卑段部。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之际,又建议石虎“苦役晋人”,慑伏汉族人民。依靠石勒、石虎推行佛教,徒众遍及中外,其中道安、法雅等最有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