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倒装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倒装法 倒装法言章、句、字不是顺序,而是倒装。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二:“形家论龙穴沙水,喜逆而恶顺,惟诗亦然。逆则力厚,顺则势走,此章、句、字三者倒叙、倒装、倒押之法所宜讲也。”清施补华《岘傭说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倒装法也。”说明倒装法,可以分别运用于章、句、字之间。如杜甫《秋兴》云:“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便是倒装句。韩愈《春雪》的“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亦为效杜之倒装句法。 ☚ 突接法 逆挽法 ☛ 倒装法 倒装法指意念上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不在主语、谓语或宾语位置上的语法现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目的语、描写语、叙述词等,有时候不居于它们常在的位置。我们把这种变态叫做倒装法。倒装法可分为两种: ☚ 倒装现象 必要的倒装 ☛ 倒装法 倒装法在叙述人或事件中按常规文序应交待在前的,如人物名姓、事件发生时日及地点等,偏偏倒装于文中或文尾的一种写法。此法可以在文章前半部留下未知的空白点,又不影响情节的展开和议论的进行,最后填补这些空白点时,能收合卷释疑、和盘托出、交待周到的效果。例如唐代柳宗元《梓人传》,意在借梓人发端,大书宰相之道,故梓人名姓和梓人职业之古称或今称都不是非常重要的,放在文尾点出,有补充说明、交待周到的效果。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结尾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也是一种倒装,前文留下悬念,文尾点出,自有合卷释疑之妙。在文中点明的,如宋苏轼《方山子传》开篇不说方山子何许人,待苏轼谪居黄州,偶遇方山子时才言明方原来是“故人陈慥季常”,能给人以意外感。清人沈德潜曾说“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沦姓字俱沉,自是精神能手”,即指此法。 ☚ 借点法 尊题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