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科病因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科病因辨证

外科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就是从六淫邪毒、饮食不节、情志变化、外来伤害等几个方面进行辨证,现分述如下:
(1)六淫邪毒: 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候变化,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发生疮疡等外科疾病,这种气候变化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邪毒。六淫邪毒,只有在正气虚衰的情况下,才能造成疾病发生的条件,如《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六淫并不是各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且六淫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疮疡皮肤病之中,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❶风: 风为阳邪,风胜则燥,发于皮肤可泛发全身,遍体奇痒,多为干性,出现鳞屑或风团,如风胜血燥,肤失滋养所致的白疕; 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迅速,多为阳证,证见局部红肿,或痛无定处,或痉挛抽搐,如外风引动内风所致的破伤风。
❷寒: 寒为阴邪,深伏凝滞,痹着筋骨,一般多为阴证。其特点为漫肿木硬,或肿而软绵,皮色紫黯,不红不热,痛有定处,得暖则缓。如寒凝瘀阻致经脉闭塞的脱疽,风寒、痰浊凝聚于骨胳而成流痰等。
❸暑: 暑为阳邪,常多挟湿,暑湿熏蒸,久则化热。其特点为红肿灼痛,遇冷痛减。如暑湿熏蒸皮肤而患痱子; 感受暑毒而患疖及脓疱疮等。
❹湿: 湿为阴邪,粘滞重浊,随脾阳盛衰而化寒化热。其特点为皮肉湿烂,重着下注,溃疡渗液,滋水淋漓。如寒湿或湿热瘀滞而致臁疮;湿热下注而致痔疮、肛门周围痈疽等。
❺燥:燥为阳邪,燥伤津液,血燥生风。其特点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皲裂。如血热血燥所致白疕; 血燥生风引起顽癣、风瘙痒等。
❻火: 火为阳邪,其性上炎诸痛痒疮皆属于火,风、寒、暑、湿、燥诸邪皆能化火,可见于全身各处。其特点为发病快,来势急,红肿热痛尤甚。如火热毒邪,流于经脉而致红丝疔;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丹毒等。
(2)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机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而发生痈、疽、颜面疗疮等疾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如肠胃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化火,气血瘀滞,以致湿热瘀血壅结肠道而发生肠痈。
(3)情志变化: 人体的内在活动,特别是精神情志的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于机体有极大的影响。情志异常,可使体内的气血郁滞,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病变。如《灵枢·玉版》谓:“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临床所见的瘰疬、岩、乳癖、瘿等疾病,多因情志不畅,肝郁不舒,以致肝气郁结,气滞痰凝而成。顽癣、白疕也可因情志变化而诱发或加重。
(4)外来伤害: 外来伤害包括烧伤、冻伤、毒虫和毒蛇咬伤等。轻则局部损害,重则(热)毒邪内攻脏腑而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 外科八纲辨证   脏腑经络辨证 ☛
000192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