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尚论篇》卷一: “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 “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 “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详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等条。 太阳病六经病证之一。与表证的概念相同。风寒邪气初袭体表,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苔薄白、脉浮。它又有中风、中寒之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数者为中风,又称表虚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身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为中寒。又称表实证。 太阳病六经病证之一。太阳主人之肌表,外邪侵袭,首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于外感病的早期,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太阳表证有中风与伤寒之不同,有汗的名为中风,无汗的名为伤寒。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蓄水证以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烦渴,水入即吐等为特点;蓄血证以小便自利,小腹急结或硬满,神志失常,脉沉涩或沉结等为特点。此外,太阳病亦有兼证及因汗下火法误治后所引起之变证。 太阳病tàiyángbìng《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太阳主一身之表, 外邪侵袭人体, 太阳经常先受病。凡外感病初起, 症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这些因正气抗邪而出现的表证表脉, 总称为太阳经病。发热恶寒并见为太阳经病特有的症状。有汗的名中风, 治宜桂枝汤解肌为主; 无汗的名伤寒, 治宜麻黄汤发汗为主。太阳病除经病外, 还有腑病。腑病又分蓄水与蓄血, 是邪入膀胱或膀胱部位所引起的病变。蓄水证可以出现脉浮、发热, 渴而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水入即吐等,其特征是小便不利, 治宜五苓散通阳利水。蓄血证可以出现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等, 其特征是小便自利, 治宜桃仁承气汤行血祛瘀。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经病、太阳腑病、伤寒蓄水、伤寒蓄血, 详各条。 太阳病 太阳病太阳病,为六经病之一。是指外感病邪侵袭体表,营卫功能失调所致的外感表证。太阳病初期,病在一身之表,临床脉证以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身疼,脉浮等为特点。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感邪有不同,而病邪传变亦有所异,故太阳病除经证、腑证两大主证外,还有兼证、变证,并病。合病等(参见“伤寒兼证、变证、并病、合病”诸条)。此外,尚有太阳温病、太阳风温等证。 病名考证 太阳病名出《伤寒论》。《素问·热论》称巨阳病,《伤寒总病论》称太阳证。《景岳全书·伤寒典》:“足太阳膀胱经病,凡发热头痛,腰脊强,肩背痛,脉浮紧者,是皆太阳证也”。因其病在体表,《注解伤寒论》又称太阳表病,《伤寒明理论》称太阳表证。 病因病机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故称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先受病,以致营卫功能失调,经脉之气运行不畅,正邪交争于表,而出现太阳经病的主要脉证,如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疼,无汗或自汗出,脉浮等证。《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总由感受风寒之邪,经气失调所致。《伤寒明理论》:“其发热属表者,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惟其风寒客于荣卫,则洒淅然恶寒也”,“风则伤卫……腠理失其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同时,因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故无汗;风邪干卫,卫气不和,故自汗。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向外,故脉应之而浮。若太阳经病邪内传入腑,热邪循经传入膀胱,与水相结于气分,则出现蓄水证;若热邪传入下焦血分,与瘀血搏结,则出现蓄血证。 辨证施治 太阳病的治则,经病、腑病有所不同。经病在表,治以解表为主,中风证以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为法;伤寒证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为治。腑病在里,而蓄水、蓄血治亦不同,蓄水宜化气利水,蓄血当活血逐瘀。 太阳经病 见《景岳全书》。《伤寒医诀串解》称太阳经证。《症因脉治》称太阳病表症。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以致腠理营卫及太阳经脉功能失调所致的外感表证。《景岳全书·伤寒典》:“脉浮为在表,故凡见脉紧而数者,即表邪也,再加以头项痛,腰脊强等症,此即太阳经病。”《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有虚邪、实邪之辨。脉缓,自汗恶风为虚邪,宜桂枝汤……脉浮紧,无汗恶寒为实邪,宜麻黄汤……此二法,治表中之表也”。说明感邪不同,体质有殊,故太阳经病的证治亦有所异。一般将其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1) 太阳中风:出《伤寒论》。《尚论篇》从病机称为风伤卫证。《伤寒辨证》称表虚证。《伤寒来苏集》以方名证,称桂枝汤证。太阳中风是指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的一种证候。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伴鼻鸣干呕,脉象浮缓等证为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于风邪外袭于表,卫气抗邪故见发热,邪壅于经因而头痛。且风为阳邪,其性疏泄,使卫不外固,荣不内守而汗自出,汗出则腠理愈疏,不胜风寒,故见风而畏恶。液泄则营阴不足,故脉浮而按之缓软。若肺胃因风邪壅滞,则见鼻鸣干呕。本证虽感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邪束于肌表,营卫不和,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主之。若邪侵太阳,经气不舒,津液运行受阻,经脉失却濡养,而兼见项背强急,不能自如,宜在桂枝汤中加葛根,解肌祛风,养液舒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太阳伤寒:见《注解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尚论篇》从病机称为寒伤寒证。《伤寒辨证》称表实证。《伤寒来苏集》以方名证,称麻黄汤证。太阳伤寒是外感风寒,腠理闭塞所引起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头痛项强,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或呕逆,脉浮紧等为主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当发汗……麻黄汤主之”。本证因寒邪外袭,卫阳被遏故恶寒,正邪相争而发热,也有初病时暂不发热者。卫阳既遏,营阴亦受阻滞,以致经络、筋骨失其温煦濡养,因而头项身腰骨节疼痛。腠理被风寒所闭而无汗。正气抗邪于外,风寒外束于表,故脉浮紧。肺主呼吸,外合皮毛,外邪侵犯,肺气不宣,因而为喘。本证因感风寒所致,而以寒邪为主。腠理闭塞,营卫阻滞,肺气失宣。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发汗。方用麻黄汤主之。若邪入太阳经腧,经气不利,筋脉失养,而见项背强几几证,宜葛根汤发汗解表,滋液舒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如病邪侵袭较轻者,风寒之邪闭郁于表,营卫之气不和,证见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汗出不彻等。为太阳病日久不愈,邪微而正气怫郁,或太阳病汗不得法,邪郁于表,正气抗邪所致。治宜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审证择用。 太阳腑病 见《医宗金鉴》。《医学心悟》第二卷:“太阳腑者,足太阳膀胱有经、有腑。邪在于经则头痛发热;邪在于腑,则口渴溺赤。外显太阳经病,而兼见口渴、溺赤者……乃太阳腑病”。《伤寒医诀串解》称太阳腑证。《症因脉治》称太阳病里症。《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何谓太阳府证? 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说明太阳经病不愈,病邪随经入腑,在于下焦膀胱。因病邪传入有气分和血分之异,故分蓄水、蓄血两证。 (1) 伤寒膀胱蓄水证:见《伤寒医诀串解》,原称膀胱蓄水证。《医宗金鉴》称膀胱水蓄。《伤寒来苏集》以方名证,称五苓散证。其中也包括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病,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膀胱蓄水证因太阳经邪传入膀胱,与水相结所致,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少腹里急胀满,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因其在经之邪未解,故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表证。又因水热互结,津不上承,水饮内停,胃失降和,故见小便不利,烦渴,或水入则吐等证。膀胱蓄水证治宜外疏内利,以通阳化气利水为主。方用五苓散。本方作用重在化气利水,不论有无表证,凡是膀胱气化失常,水停下焦,而致小便不利,口渴者,即可酌情应用。若口渴,小便不利,不因停饮,而为津液耗伤所致,则非五苓散所宜,如误投此方,必致阴液更伤,引起变证。 (2)伤寒膀胱蓄血证:见《伤寒医诀串解》。原称膀胱蓄血证。《伤寒溯源集》称伤寒蓄血证。《证治准绳》称蓄血证。《伤寒来苏集》以方名证,称抵当汤证。本证系太阳经邪传入下焦,热邪与瘀血相结所致的病证。《景岳全书·伤寒典》:“伤寒蓄血者,以热结在里,搏于血分,留于下焦而不行也”。膀胱蓄血,证见少腹急结,或鞕满疼痛,但小便自利,患者如狂或发狂,或发热、身黄,脉微而沉,或沉结。病因瘀热互结于下焦,治宜活血通瘀为主。但应详审证情之缓急、蓄血之轻重,择方施治。如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宜桃仁承气汤缓剂逐瘀;如热在下焦,少腹鞕满,小便自利,其人发狂,脉沉而微,宜抵当汤峻剂,行瘀逐血;若少腹鞕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身黄,或,有热,脉沉结者,宜抵当丸治之,其破血逐瘀之力较弱于抵当汤。 蓄血证与蓄水证的鉴别:蓄血证小便自利,少腹急结或鞕满疼痛,如狂发狂,或见发黄。蓄水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而神志如常。两者必须严格区别。 此外,太阳病还有温病、风温。《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金匮要略》又有“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的论述,以及“太阳中暍”、“太阳中热”之称。可见太阳病并不局限于风寒外感疾病。 治禁、护理及预后 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太阳病治禁:太阳中风,禁用麻黄汤,因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中风证本有自汗出,若误用之必致汗漏不止,甚则亡阳致变。太阳伤寒,不宜用桂枝汤,因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剂。蓄血证其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乃可攻之。对于孕妇或素患血证者,应慎用破瘀之剂。太阳经病患者,如阳气虚、营血弱,或阴亏咽燥,或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或中焦虚寒,或湿热内蕴之酒客等,皆不能妄用桂枝或麻黄汤。若误用之,则变证丛生。 太阳病护理: ❶服药方法: 桂枝汤水煮温服。服已须臾, 歠热稀粥以助药力, 并温覆, 使遍身?微似有汗出方佳。不可如水淋漓,否则病必不除。若服后汗出病减。暂停后服,不必尽剂。麻黄汤应先煎麻黄,去其浮沫,后下他药,亦当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五苓散为散剂,以白汤和服,日三次,并多饮暖水,汗出愈。桃仁承气汤水煮。纳芒硝。在食前温服,当得微利。服抵当汤、抵当丸后当下血,否则更服。瘀血得下,即应停药,以免伤正,使络伤出血。 ❷饮食宜忌: 患者宜进清淡饮食。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预后:太阳病属外感表证,治疗适当,预后多良。但若误治失治,病邪每易传变,可见多种兼证、变证,甚至出现亡阳之变。 ☚ 伤寒 阳明病 ☛ 太阳病tài yáng bìngtaiyang syndrome; taiyang disea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