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调护
调护,就是调理、将护的意思。小儿患病,除应积极治疗外,调护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治疗正确,调护得宜,才可使疾病向愈迅速。所谓“三分医药,七分调理。”
一般调护: 调护小儿要耐心细心,切忌粗暴,要设法消除患儿的心理恐惧,取得治疗和调护上的合作。在患儿身上操作,如针灸,推拿,捏脊,拔罐等,更要迅速轻稳。因为小儿骨质松脆,肌肤柔嫩,稍一不慎,易致伤残。
小儿苦于服药,故药量不宜过多,宜浓缩少量,多次分服。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食后频服;病在心腹以下者,宜食前频服;病在四肢血脉者,宜清晨频服;病在骨髓者,宜晚餐后频服,或睡前频服。温补药宜空腹频频温服,以利药物吸收;驱虫攻下药,也须空腹频服,有利于排泄;消导药应饭后频服,有助于消化;解表药应该频频热服,有利于邪从汗解。如此既可避免量多难服,引起呕吐,又可使药力持续,收效更好。有些丹剂,散剂还可调在乳汁或汤粥内服食。服药前必须仔细查对,避免差错。服药时应随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儿睡眠是否安静? 睡中有无惊惕?汗出与否?腹痛喜按,还是拒按? 对乳食的喜恶,服药后的反应等等,均为判断小儿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有力佐证,作为下一步治疗措施的依据。如患儿身热悠悠,气息和平,饮食二便如常,便是将愈之徵;如果患儿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四肢厥逆,脉细欲绝,则为阳虚欲脱的徵兆,应当积极抢救。
病儿住室,须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内务求寂静,不受惊扰,使其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健康的恢复。尤其在邪去正复之时,患儿往往疲乏嗜卧,切勿误为病情进展,任情呼唤,扰动患儿,影响治疗效果。《临证指南·小儿痉厥篇》,华岫云批注云:“小儿诸证,如发热无汗,烦躁神昏谵语之顷,或战汗大汗将止之时,或呕吐泄泻之后,或痉厥渐醒……斯时,正元气与病邪交战之际,若能养得元气一分,即退一分病邪,此时小儿必有昏昏欲睡,懒于言语,气怯神弱,身不转动之状,正当养其元气,冀其邪退正复。乃有病家偏于此际,张惶惊恐,因其不语,而呼之唤之,因其鼾睡,而频叫唤之,因其不动,而摇之摆之……哓晓不已,使无片刻安宁,如此必轻病变重,重病变危矣。更有豪富之家,延医数人,问候者多人,房中聚集者多人,或互议病情症状,夜则多烧灯烛以照之,祈祷迭兴,举家纠扰,此非爱之,实以害之也。”这些动态,调护患儿时应该注意。
初生调护: (见“初生儿护养”条)
寒热调护:小儿患病后,有的可表现寒证、虚证;有的则表现为热证,实证。在调护方面,均有所不同。如患儿发热无汗,形寒怕冷,偎母怀抱,苔白脉数等证,根据“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原则,应当解表透邪,使邪从汗解。护理时应注意保暖,手足不可置于被外,冀其汗出,以收“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切忌应用冷敷退热的方法,以防止腠理闭塞。反之,患儿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脉洪苔黄,则为里实热证,当清热泄邪,使邪从里解。护理时应开窗透气,手可放于被外,或者运用温水泡脚,开透毛窍以助退热。
饮食宜忌: 小儿消化能力薄弱,患病后饮食不当,往往助长病势,延长病程。凡遇高烧或其他疾患,均应适当节减饮食,免致病情复杂。如浑铁樵《读书笔记》云: “有了表证,消化就不能循常规,因此,不论感染任何疾患,若不适当节制饮食,而任意胡吃,病情必将恶化。也就是说,如其已感不适,仍复强进油腻,伤其内部,则病必日深,往往不救。”清,徐灵胎亦云:“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太暖即太饱,而其尤害者,则在于有病之后,而数与之乳,乳之为物,热则坚韧如棉絮,况儿有病,则乳食甚稀,乳久不食,则愈充满,一与乳食,则迅疾涌出,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消,新乳复充,填积胃口,化为顽痰,痰火相结,诸脉皆闭,危机至矣。病家不守医嘱,以为乳犹水也,食之何害……其余之不当食而食,与当食而不与之食,种种失宜,不可枚举,医者岂能坐而守之,故小儿病之所以难治者,非尽不能言之故也。”可见小儿生病后,在乳食方面,必须加以合理节制。至于合理的饮食宜忌,又须结合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护。如外感病或热性病在发病过程中,宜食少量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粥,藕粉等;麻疹在发病过程中,宜食芫荽,菠菜等,以助疹形外达;体虚久病,宜进牛乳,以补虚养胃;脾虚久泄,宜食八珍糕之类,既可消食开胃,健脾补虚,又能以药佐膳,充长气血。
病后调理: 病后治疗应该注意祛除余邪恢复元气。在调护方面,要注意饮食和冷暖。调护得宜,往往恢复很快,否则不仅恢复很慢,甚至出现新感或复发。尤易出现“食复”或“风复”。所谓风复,是指疾病初愈,因受风而复发,小儿病后,气血尚未恢复,或余热未清,感受风邪,易使疾病复发。所谓“食复”,是指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不节,影响脾胃消化和吸收而使疾病再次复发。尤其小儿热病后,余热未清,过食油腻肉类,更易引起复发。但也不能过久地限制饮食,妨碍小儿的营养。因此病后需依患儿的消化能力,逐渐适当的增加饮食,如牛乳、鸡蛋等,以期促进化源,提早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