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山西洪洞縣城東北三十四里霍山。始建於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盧舍寺。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重修,改稱今名。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傾圮,後重建。明清均加修葺。分上、下二寺及水神廟。上寺在山巔,下寺在山麓,水神廟在下寺西側。上寺主要建築有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寳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下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水神廟主要建築有山門、儀門、明應王殿及廂房等。寺存歷代泥塑、木雕、鐵鑄佛像多尊及彩色壁畫,其中以元代戲劇壁畫最爲著名。原上寺彌陀殿内藏有金代平水版大藏經,現移北京圖書馆。寺存歷代碑碣數十通,其事有載。参見本類“飛虹塔”。參閱乾隆《大清一統志·平陽府一·寺觀》、光緒《山西通志·古蹟考八·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