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调 徽调戏曲剧种。又称“二黄调”。解放后另定名“徽剧”。在安徽、江苏等省流行。明末清初,徽州腔、青阳腔和四平腔等受昆曲影响,形成昆弋腔。后昆弋腔又与西秦腔等相互交流融合,正式形成“徽调”。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代中叶在南方流传很广,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影响。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并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汉调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为京剧,而安徽的徽调反趋衰落。 ☚ 温州乱弹 倒七戏 ☛ 徽调 徽调戏曲声腔。在明代为徽池雅调简称。清代则专指形成于安徽的板腔体唱腔,如二簧调。又,天柱外史氏《皖优谱》:“降至盛清,安庆乃取二簧腔创制新声,由石牌腔和枞阳腔之高拨子,成为徽调。”则为石牌腔与高拨子结合的新腔。 ☚ 梁山调 下南腔 ☛ 徽调huī diào❶ 徽剧所用的腔调。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丹凤园、同乐园亦以徽调间京腔。” ❷ 徽剧的旧称。1910年《图画日报》第三百二十六号:“徽班老生吕昭庆,初隶一桂轩,后隶石路子金桂部,时昆腔戏已不绝如缕,京腔尚未风行,为徽调在上海最盛之时代。” 徽调hui diao❶Anhui musical style (i. e,the musical style of Anhui opera,which spread from Anhui to Beijing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played a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al style of Peking opera) ❷old name for Anhui op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