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披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披甲pījiǎ穿上铠甲。 披甲清代八旗兵的别称。八旗制度规定,甲兵以各佐领所属壮丁中选充。被选者称为“披甲”。他们经过马、步、箭的考试,才正式成为旗兵。 披甲 披甲清代八旗兵的别称。清·王逋《蚓庵琐语》:“贝勒在杭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嘉兴。” ☚ 清代八旗兵 洋枪队士兵 ☛ 清代八旗兵【同义】总目录 清代八旗兵披甲 披甲清八旗兵的别称。八旗制度规定: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 以六十名为常数。其中或多或少,务于三人中选一人, 他牛录虽有余, 不许补不足者。应选的人要通过马、步、箭的考试,被选者称为“披甲”。披甲就是当兵。三人中有一人当兵, 其余两人为余丁。有马甲(骑兵)、步甲(步兵)等名目。 披甲 披甲清代八旗兵中的骁勇者称披甲。《辞海》: “披甲: 清八旗兵的别称。八旗制度规定: 由各佐领所属壮丁中选充甲兵。应选的人要通过马、步、箭的考试,被选者称为披甲。有马甲、步甲等名目。” ☚ 捧日 皮室军 ☛ 披甲清代八旗兵的俗称。旗制规定:凡年满18 (初期定为15、16),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几丁抽一为兵,则视各时期需要而定。清太宗皇太极时代(1626—1643年在位),曾规定满洲牛录各以三丁抽一,以60名为常数。其中或多或少,务于3人中选取1人。他牛录甲虽有余,亦不许补不足者。清中叶,京旗各旗分佐领下甲额,大致约束在30副左右。应选者,必须通过马箭、步箭考试,名曰验缺。被选中者称为披甲。一般先补马甲(骁骑营兵)或步甲(步军营兵),落选者则退居※余丁。披甲就是当兵,可以穿戴盔甲出入战阵,或守卫宫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