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金发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金发
李金发
李金发 李金发1900—1976诗人。广东梅县人。1919年去法国学习美术和雕刻。1922年开始创作新诗。他受法国象征派波德莱尔、魏尔仑、马拉美的影响较大。1925年回国,加入文学研究会。历任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和广州美专等校教授、校长。抗战期间曾去越南,1940年回国后从事文化外交工作。后一直居留美国。他的诗既有生命的揶揄,又有情爱的折磨,既有神秘的色彩,又有颓废的呻吟和异国的风情,语言驳杂、晦涩、欧化,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派。主要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岭东情歌》和诗文集《异国情调》等,另有译著多种。有《李金发诗集》。 ☚ 熊佛西 冰心 ☛ 李金发 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又名李淑良,后改名李金髪,字遇安。笔名有肩阔、弹丸等。广东梅县人。曾在梅州中学、香港谭卫芝英文学校、罗马书院读书。1919年秋去法国勤工俭学,在第戎和巴黎的艺术院校里学习雕塑。喜爱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邓南遮等法国意大利象征派诗人的诗歌。1920年开始写诗, “随兴所至,吟哦几句,没有中心思想,没有韵律,只是自己觉得新颖”(李金发《文艺生活的回忆》)。1922年至1923年,诗歌创作进入旺盛时期。1925年6月回国,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教。同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在《小说月报》、《语丝》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第一部诗集《微雨》。他最早将象征派诗的创作手法带进中国诗坛,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认为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不能希求众人都能了解。他在《微雨·导言》中说,他的诗要表现“对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这些诗着重用象征物去暗示情绪,讲究用比喻,讲究省略和跳跃,联想奇特,意象晦涩。采用自山的诗形,句法欧化,句中夹杂着文言词语和外文。人们称他是“诗怪”、“国中诗界的晨星”、“东方之鲍特莱”、一个使人难猜的“笨谜”等。1926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为幸福而歌》,集中多半是情诗。1927年5月由北新书局出版诗集《食客与凶年》,内容与《微雨》相类,诗风则有些变异。这与他在自跋中关于反对一意向外采辑,应将中国和外国诗歌的根本处加以沟通的主张有关。1928年任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同年与屐旦等人创办《美育》杂志。1929年,采编客家山歌集《岭东恋歌》出版。1932年后,为一些名人塑像。1935年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录有他的19首诗。并在《导言》中说,他的诗“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串着瞧。”1937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抗战爆发后去越南,任军委会西南物资进出口总经理处海防处文化专员。1941年回韶关,任广东省革命博物馆馆长。与卢森一起创办《文坛》杂志,著文斥责汪精卫、周作人的汉奸行径。194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文集《异国情调》,在卷头语里说: “象征派诗出风头的时代已过去, 自己亦没有以前写诗的兴趣了”。1945年起,历任国民党政府驻伊朗、伊拉克大使馆秘书、代办。五十年代初到美国定居,经营小农场,后来倒闭,又以雕塑为生。最后一部著作《飘零闲笔》于1964年出版。1976年在纽约长岛病逝。他在国内写的诗,集外的还散见于《美育》、《小说月报》、《现代》、《文学周报》、《人间世》、《前途》、《矛盾》和《屠苏》等报刊。 ☚ 李岳南 李育仁 ☛ 李金发 213 李金发1900—1976现代象征派诗人。又名淑良,字遇安。广东梅县人。1916年入梅县中学,次年入香港谭卫芝英文学校。1919年夏入上海留法预备班读书,同年秋去法国勤工俭学,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1925年回国。先后在武昌中山大学、西湖艺术院、广州市立美术学院任教,以及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和大学院任秘书。回国后即在《语丝》上发表其1920年写就的象征诗《弃妇》。同年出版诗集《微雨》。后加入文学研究会,又出版诗集《食客与凶年》。他曾为孙中山、蔡元培、蒋介石做过塑像,出版过《意大利艺术概要》、《德国文学ABC》、《艺术论文集》等论著和译文。抗战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文化专员、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欧洲司第二科专员等职。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驻伊朗、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代理大使等职。1951年去美国,1976年去世。 ☚ 曹聚仁 钱杏邨 ☛ 李金发 李金发现代著名象征派诗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6年。又名淑良,字遇安。广东梅县人。李金发早年曾留学法国,在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留学西洋和第一个引进西洋雕塑的人。李金发在留学法国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象征派诗歌,诸如波特莱尔、魏尔伦、古尔蒙特等人的诗歌,都对他的影响很深。李金发于1920年开始新诗的创作活动。1925年,回国后曾任武昌中山国立大学文学院教授、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1928年,任国立西湖艺术院雕塑系主任。1932年,到广东美术学校工作。1951年,李金发赴美国经营农场,而后移居纽约,以雕塑为生。李金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象征派诗歌,是一位著名的象征派诗人。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等,还有散文集《飘零闲笔》等流传于世。李金发的诗歌风格独具,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上,被称之为“诗怪”。李金发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 李季 李劼人 ☛ 李金发1900—1976诗人。笔名遇安,广东梅县人。曾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其诗语句晦涩、意象膝胧,充满孤寂、颓废与死亡的主题。 李金发 李金发1900~1976现当代诗人。又名淑良,字遇安。生于广东梅县。1916年入梅县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1919年冬去法国勤工俭学,先在巴黎劳顿布鲁公学补习法文,后去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巴黎国立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同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1920年开始新诗创作,作品收入第一部诗集《微雨》 (1925) 中,1923年春去德国柏林,写成第二部诗集《食客与凶年》(1927),1924年春回到巴黎,又完成第三部诗集《为幸福而歌》 (1926)。成为中国第一位象征派诗人。这些诗集主要表现个人心灵的苦风凄雨,除有的诗作抒写思乡恋国情绪和诅咒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实外,许多作品朦胧恍惚,难以捉摸,感伤颓废色彩较浓,给新诗坛带来的是一种“新奇怪丽的歌声”,因而又被称为“诗怪”。1925年归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去武汉,先在武昌中山大学执教,后在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去南京,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1928年春,在杭州任国立艺术院(后改名西湖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主任,并创办《美育杂志》。1931年去广州美术学校任教,1936年任该校校长。这段时期,出版了译作《雕刻家米西盎则罗》 (1926),论著《意大利艺术概要》 (1928)、《德国文学ABC》(1928)等,另编辑了民歌集《岭东恋歌》 (1929)。抗战开始后,先后任国民党驻越南使馆文化参赞、广东韶关《中山日报》副刊主编。1941年去重庆,曾任国民党外交部欧洲司第二科专员、柳州第四战区专员兼外事科长。此时所写诗文集《异国情调》(1942),控诉日寇罪行,颂扬民族抗战精神,斥责汉奸文人,且字句明快畅达,表明其思想与艺术观有了很大变化。1944年任国民党驻伊朗使馆代理大使。1946年改任驻伊拉克代办。1951年定居美国。1964年出版回忆录《飘零闲笔》。1976年在纽约长岛寓所病逝。另有译作《古希腊恋歌》、《托尔斯泰夫人日记》、《范伦纳诗选》等。 ☚ 俞平伯 吴浊流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