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磷素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hosphorus in paddy soils水稻土在淹水和排水条件下含磷化合物的形态及有效性的变化。 大多数水稻土在淹水的情况下,其有效磷量(即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显著增加。因此,通常水田对磷的需要性常较同类旱地土壤为小。造成磷素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❶淹水导致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从而使原与三价铁相结合的磷释放出来。甚至铁的形态变化还可使闭蓄态磷裸露而增加其有效性。 ❷淹水使土壤pH值升高,土壤的正电荷量减少,从而使原被土壤吸附的带负电的磷酸离子释放出来。 ❸淹水使某些简单的有机阴离子通过竞争吸附,代换出了部分磷酸离子。 ❹在酸性土壤中,淹水导致pH值升高,增加了Fe—P和Al—P的溶解度。在石灰性土壤中淹水后pH值下降,也将增加Ca—P的溶解度。 ❺土壤淹水后,可使磷的扩散系数增加,从而提高磷的有效性。 但是,土壤淹水后有效磷素增加至某最高值后,常有一个下降过程,有时可以降到淹水前的水平。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有以下原因:❶释放出的磷被新沉淀的物质所吸附。 ❷磷可能以亚铁磷酸盐形态[蓝铁矿,Fe3(OH)4(H2PO4)2·2H2O]重新沉淀。 ❸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使土壤固相部分的有机阴离子减少,从而增加了土壤固相部分对磷的吸附。 生产中水稻土常有干湿交替过程。在由湿变干过程中,土壤磷转化的基本规律为:❶土壤排水后使其因淹水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电位下降、pH值增减等)均向逆反方向回复,因而,土壤溶液磷和土壤有效磷均下降。 ❷土壤排水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使已被还原的铁锰化合物重新氧化,从而生成新的铁锰化合物的沉淀。这种新生成的铁锰化合物为无定形化合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从而可以大量地吸附磷。降低磷的有效性,使水稻后作(旱作)对磷肥的需求量增大。 ❸水稻土中磷酸铁在淹水后,因铁的还原使结晶破坏,转化为亚铁磷酸盐,有效性磷增加。而在土壤排水后,亚铁又氧化为高铁并和磷生成非晶质的磷酸铁,使土壤溶液磷浓度下降。但是由于新生成的非晶质的磷酸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因而在非晶质磷酸铁生成之初的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排水后的短时间内)仍有较高有效性。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无定型磷酸铁将不断老化,结晶逐渐恢复,有效性将大大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