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地方银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淮海根据地设立的银行。1942年8月成立。淮海地方银行是由淮海行政公署筹建的,100万元基金也是由行署以金库公债票拨付的。
淮海地方银行成立后,首先在涟水县发行淮海币。当时淮海币1元可买大米4斤,5元可兑1枚银元。在人民群众中信誉很高。淮海币发行后,严禁日伪储备银行币在中心区流通行使。淮海币与法币的比价,开始是1∶1,通过公营商店售货和完粮纳税均只收本币等经济的和行政的措施,使淮海币逐步代替法币,成为淮海地区市场的主要货币。
淮海地方银行在机构设置上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在政府财经处(局)内设银行科(课),各级银行科(课)一律受财经处(局)的领导,对外则以淮海地方银行及其支行、办事处名义开展活动,配备少量工作人员,银行并没有自己单独的机构。这是在精兵简政、环境极为艰苦、业务又不易开展的历史条下产生的,有很大局限性。
淮海地方银行为了解决组织形式与开展业务的矛盾,采取了在主要集镇设立代理处的办法,代理兑换淮海币和向人民提供出售的物资。同时,还在塘沟自办公营百货商店,为淮海币提供物资保证。淮海币的流通逐步扩大,由涟水扩展至淮阴、灌南、泗水和沭阳等县。
1942年冬,敌伪对淮海地区发动大“扫荡”,淮海币流通范围因斗争形势变化而相应缩小。由于在战争转移中,损失了一部分未发行的淮海币,为了防止敌伪以损失了的淮海币购买根据地物资,淮海行政公署宣布停止使用这部分已损失的淮海币。1943年3月淮海行署决定,通过征收公粮和税收,全部收回淮海币,不再使用,淮海地方银行随之停止。从此,盐埠银行币在淮海地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