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bǎi shé鸟名。杜甫《百舌》: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刘禹锡《百舌吟》: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 百舌bǎi shé鸟名,即反舌,也称鶷𪆰。此鸟鸣声如百鸟之声,立春后鸣叫不已,夏至后就停止鸣叫。杜甫《百舌》:“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鳴禽部 > 伯勞 > 伯勞 > 百舌2 百舌2 bǎishé 即伯勞。因其立春後鳴囀不已,如百鳥之音,故名。《易通卦驗》:“夏至小暑百勞鳴,反舌鳥也,能反覆其舌,隨百鳥之音。”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鳴禽部 > 鶲 > 百舌1 百舌1 bǎishé 亦稱“春烏”、“望春”、“唤起”、“唤春”。鳥名。即今黑鶇、烏鶇、烏𪂹。鶇亞科。體長約三十厘米。通體黑色,嘴黄褐。鳴禽,尤喜春日囀鳴,其音多變,故稱百舌。巢於喬木。益鳥,食蝗、蚊、蠅等。多見於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唐·杜甫《百舌》 詩:“百舌來何處,重重衹報春。”《山堂肆考》卷二一:“百舌蒼毛尖嘴,形小於鴝鵒。二三月鳴,至五月無聲。亦候鳥也,一名望春,一名唤起,江南人謂之唤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百舌》;“[集解]時珍曰:百舌處處有之,居樹孔、窟穴中,狀如鴝鵒而小,身略長,灰黑色,微有斑點,喙亦尖黑,行則頭俯,如食蚯蚓,立春後則鳴囀不已,夏至後則無聲。”清·厲荃《事物異名録·禽鳥·百舌》:“陸游詩:‘說與春烏自在啼。’自注:‘江南謂百舌爲春烏。’” 
黑鶇 百舌bǎi shé《本草纲目》禽部第49卷百舌(1)。药名。 【基原】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 【别名】反舌、反舌鸟(《易通卦验》),交啄(《春秋保乾图》),鶷𪆰(《尔雅》郭璞注),牛屎哵哥(《本草纲目》),牛屎了(《本草求原》),乌鸫(《脊椎动物分类学》),乌鴶(《中国的鸟粪》),牛屎八(《四川中药志》)。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咸,无毒。” 【功用主治】治血虚头晕,胃痛,小儿语迟。 ❶《本草拾遗》:“主虫咬;炙食之,亦主小儿久不语。” ❷《日用本草》:“主胃中作痛。” ❸《四川中药志》:“治黑头晕。” 【用法用量】内服:炙食或炖汤服,1~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