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牛郎织女像
西汉。牛郎高约190厘米,织女高230厘米。据史书载,汉武帝无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曾发旨在上林苑中开凿昆明池,并于池的东、西两侧雕制牛郎,织女像,以象天河。其遗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牛郎像曾被附近的农民建庙供奉过,解放后为破除迷信,一度将其搬迁到陕西省博物馆陈列,因为时有老年农妇至博物馆围拜而撤除,现藏郊区某寺。织女像则仍在斗门镇一家店铺中。牛郎面稍左斜,头微仰,身穿交衽长袍,腰束博带,右手五指伸开,曲肱至右胸前,左手紧贴腹部,作跽坐状。其短发挺立,粗眉刚劲,丰腮挺鼻,双唇紧抿,睁大眼遥视远方,表情里充满了与织女团聚的渴望和对天帝无情的愤怒。织女发辫后垂,身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拱置膝上,袖手跽坐。其眉梢紧锁,下唇紧抿上唇,双眸平视,似欲望穿太空河汉,见到牛郎的身影,神情忧伤而又无可奈何。这两个石雕,虽然形象拙朴,又多剥蚀,但浑厚坚实,形神兼备,将心理活动成功地表现在人物的表情上,堪称我国早期大型石雕艺术的珍品。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早在周朝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提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完整的故事,则始见于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该书说:天帝将织女嫁给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月,渡河一会。”渡河的桥是喜鹊组成的“鹊桥”。民间流行的“七夕节”即由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