篙竿;籇竿;篙杆xau21kan55hao21gan55❶篙。《改并四声篇海·竹部》引 《川篇》: “籇,舡竿。” 《正字通·竹部》: “籇,俗篙字。”蜀中因篙多用斑竹竿,故连称“篙竿”,一般不单用。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宫词》: “旋刺篙竿令过岸,满池春水蘸红妆。”宋周必大《渔父四时歌》之三: “有时闲看飞鸿字,斜倚篙竿不掉头。”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不是撑船手,休要动篙竿。”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撑船之竹曰篙竿。”民国二十一年《南溪县志》卷四《礼俗下·谚语》: “一篙竿打一船人。”唐枢《蜀籁》卷一: “一篙竿撑得多远。”亦作“籇竿”。明李实《蜀语》: “撑船竿曰籇竿。” 民国十五年《简阳县志》卷二十二《礼俗篇·方言》: “船竿曰籇竿。籇一作篙。” 民国二十三年《乐山县志》卷三《方舆志·方言》: “篙曰籇竿。”或作“篙杆”。清官修《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四百四十三: “又奏,饬于两岸雇募民夫,持篙杆以资保护,勤者奖赏,不经心者枷责。”又,下江人《释四川话 (二)》: “撑船的竹篙,称作 ‘豪杆’。”(《旅行杂志》1945/7/18) 此记音。 ❷“筷子”的讳饰语。清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船业》: “船上避忌之言语: ……筷子曰篙竿。”又《成都之呼物混名》: “篙竿,筷子也。”今蜀语亦谓开饭为“开船了”,拿筷子谓“拿篙竿来”,当为船上之禁忌语的泛用。因 “饭”、“筷子”谐音 “翻”、“快止”,“箸”谐音 “住”,故避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