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苦竹葉 苦竹葉 kǔzhúyè 禾本科植物苦竹的乾燥葉。細長卷筒狀,展開爲細長披針形。上面灰緑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主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竹》:“苦竹葉,殺蟲。燒末,和猪膽,塗小兒頭瘡耳瘡疥癬。” 苦竹叶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 的嫩叶。我国南方各地均产。苦,寒。清心,利尿,解毒,明目。 ❶治热病口渴,心烦不眠,卒然失音,小儿潮热,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目痛目热。煎服: 6~12g。 ❷烧存性研末敷汤火伤。 苦竹叶kǔ zhú yè《本草纲目》木部第37卷竹(2)。药名。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的嫩叶。 【性味】《日华子本草》:“味苦,冷,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明目,利窍,解毒,杀虫。治消渴,烦热不眠,目痛,口疮,失音,烫伤。 ❶《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❷《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❸《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❹《本草纲目》:“杀虫。” ❺《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四钱。外用:烧存性研末涂敷。 |